(2023年1月2日秦淮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主席团第五次会议通过)
各位代表:
秦淮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了区政府《关于秦淮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关于秦淮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2023年预算草案。区三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财经委员会)在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又作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2022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意见
财经委员会认为,2022年,区政府及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区总体呈现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债务风险有效控制,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主城前列,其中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1300亿元,增长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亿元,同口径增长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以上,增幅均位列全市第一。
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恢复程度总体偏弱,科创载体坪效较低,收支矛盾突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凸显,预算绩效管理仍需加强,存量债务化解压力较大等,对此要深入分析研判,采取务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关于2023年计划、预算安排的审查意见
财经委员会认为,区政府提出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草案,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区委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考虑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计划编制安排符合经济发展预期,支出预算体现了过紧日子的要求,计划和预算的目标设定和工作安排既互相衔接,提振信心明确任务,又体现出引领性、导向性和可行性,保障了重大政策实施和重点领域资金需求,符合预算法律法规要求,总体稳妥可行。
财经委员会建议:批准区政府《关于秦淮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秦淮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区政府《关于秦淮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秦淮区2023年预算草案。
三、关于2023年计划、预算工作的建议
为顺利完成2023年计划和预算目标任务,财经委员会建议:
对2023年计划工作的建议
1、聚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招商引资稳量增质。谋划高能级发展布局,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聚焦“4+4”主导产业,健全“大招商”组织体系,塑造老城与新城协调发展的新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提高外资参与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布局高质量都市工业,集聚吸引优质要素资源,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尽早实现对全区经济的更强支撑。
2、聚焦重大项目建设攻坚,优先恢复扩大消费。确保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加快推进重点及在建项目尽早建成达效,为经济加速发展夯实基础;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赋能商务商贸、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消费金融等新业态,促进消费回暖;有效释放消费潜力,高标准建成新的区域商业中心,推动更多首店、旗舰店、概念店落户,催生消费中心城市新产业、新模式。
3、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创新驱动平台,加强“一区多园”治理能力,带动“巷港湾园”提升坪效,提高经济增长中的创新占比;增强创新支撑作用,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加速器、创新中心等聚合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政策扎实落地,健全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养体系,新增一批瞪羚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4、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聚焦民生保障,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群众最大程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政策供给,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城市更新、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安全稳定等社会事业做出更多特色亮点,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稳定扩大就业,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行业就业援助,增加居民收入,加强保供稳价工作,以可观可感实际成效增进人民福祉。
对2023年预算工作的建议
1、着力涵养培育优质财源,充分挖潜可用财力。夯实税源根基,挖掘潜在税源,严格落实留抵退税等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强化收入征管,依法组织收入,形成协税护税、综合治税、联合管控的合力;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扩大存量资金清理范围,沉淀闲置、低效无效的资金全部收回上缴财政;加强财政政策研究,关注政策导向,争取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稳步增加区级可用财力。
2、增强管财理财用财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密切跟踪经济形势变化,突出执行产业扶持政策精准有效,确保财政可持续运行;压实“三保”经费保障责任,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新增财力优先向基本民生倾斜,保障民生实事顺利实施;厉行勤俭节约,落实好过紧日子要求,严肃财经纪律,坚决纠正不合理不合规支出。
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动绩效管理提质扩面,强化绩效评价引导约束,切实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贯穿资金、资产、资源配置全过程;推进预算和绩效全面贯通,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整合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绩效评估、债务监管、问题整改等各环节,实现从预算安排源头到使用末端的全链条闭环跟踪监控;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推动绩效目标、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4、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作为前置条件纳入决策程序,确保项目收支平衡;完善债务风险常态化监控,严控经营性债务增量,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防企业经营性债务风险转化为政府性债务风险,保持政府性债务率稳定在绿色区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要求,主动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债务管理情况,切实增强债务管理透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