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侨台事务工作委员会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在风起云涌的历史发展和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各民族相互碰撞交融、相互借鉴学习,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今天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国家面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 南京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经济、自然环境,如今已发展成一座有54个族别,有近20万少数民族居住于此的多民族城市,并以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3次摘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桂冠。我区则是南京最为重要的民族工作大区,尤其是我区七家湾一带自明代起就是著名的回民聚居区并一直延续至今,我区民族工作富有特色,在南京有较大的影响。为全面了解我区民族工作情况,我们深入少数民族集中社区,听取街道、社区、少数民族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宗教界人士意见,实地察看回民养老院、民族小学、清真饮食企业等单位,并走访区民宗局等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综合相关情况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民族工作的基本情况 秦淮区103万常住人口中现有36个少数民族,户籍人口总计约2万8千人,其中2万4千人为回族。穆斯林自元代开始正式定居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因常遇春、胡大海等回族将士在帮自己夺取天下的战争中立下功勋,下旨在三山街敕建净觉寺,将七位有功的将领集中安置在秦淮河沿岸。穆斯林有围寺而居的习俗,以此七姓回民为基础建立了回回街,即今日的七家湾。明成祖朱棣在进攻云南时,从云南带回了一批回民,其中就有后来以七下西洋闻名于世的郑和,郑和俗姓马,其家族被安置在马府街一带,这一带后来也成为南京传统的回民居住区。自明代起,七家湾已成为南京最大的回民居住区,周边共有清真寺七八座,一度成为南京伊斯兰教文化的中心,后来随着军队征战戍边,皇帝迁都,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大批回族分散到其他地区。如国民党名将白崇禧是广西桂林穆斯林,《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记载:“其始祖伯笃鲁丁系元朝进士,祖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住水西门内;明洪武年间,落籍桂林”。据西安回族李健彪估计,西安城内回族有一半祖籍都在南京水西门,即广义上的七家湾。另外还有云南、贵州的一些汉族也世代口口相传,祖辈是在明代被征召从七家湾迁徙云贵屯驻守边的,说明七家湾一直是回民较多又回汉混居的地区。世代生活在七家湾地区的回族,是我区现有少数民族的主体,其地所属的朝天宫街道是我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现有少数民族3200户,计6千余人,大部分居住在七家湾一带。虽受拆迁等因素影响,七家湾地区现在的少数民族家庭仍占总数的16%。 (一)各民族水乳交融友好相处 许多回族居民介绍,他们自祖辈开始好几代人都在七家湾一带,祖祖辈辈与周边的汉族等其他民族和睦相处。汉族群众认为回族家庭团结融洽,为人直爽侠义,喜欢玩石锁和举重等传统体育活动,讲究卫生,尊重长者和有知识的人,老南京习惯称回民为“教门”,与称佛教徒为“佛门”相似,双方均不以为忤。许多回民都擅长烹制牛肉、鸭子,并喜欢将这些清真美食送给汉族邻居、同事、朋友分享。南京是处于中国南北之间的交通要冲,在东晋、南宋、太平天国、日军侵华后,历经几次人口大迁徙,是一座移民城市,文化气质呈现豁达包容、平和淡定特征,作为世居南京的原住民,回族与汉族等民族长期邻里相望、亲密无间,形成了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相敬相亲的优良传统和宝贵氛围。受此影响,秦淮区各族群众对外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呈现普遍的友好、理解、关心、帮助的风尚。 (二)各项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少数民族居民反映,国家在子女入学、中考高考加分、享受开斋节假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得到市区有关部门的坚决贯彻;少数民族的民族身份认定,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自由均得到充分保障。除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之外,南京市还制定了《南京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南京市回族等少数民族殡葬管理规定》、《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制定了《南京市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南京市社区民族工作简则》、《关于对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居民发放牛羊肉补贴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涉及民族事务的规范性文件,并在实际贯彻执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社区民族工作体系完善 我区针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老城保护与拆迁拆违工作步伐加快,全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增多的实际,在区民宗、统战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将民族工作的重心下移,倾力打造覆盖110个社区的民族工作网络。一是结合在社区开展“有组织、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有成效”的“五有”活动,规范民族工作的标准与责任,明确社区书记为民族工作负责人,社区设统战民族工作专干,七家湾、评事街、曙光里等少数民族较多的社区分别成立了“民族之家”、“民族驿站”、“回民婚姻介绍所”等特色载体,做到民族事务有人管,民族工作有人做。二是大力倡导“务实、热情、真诚、周到”的社区民族工作理念,通过帮助就业、办理低保、探访慰问、结对帮扶,发放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牛羊肉补贴等,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孤、老、病、贫、残等困难人员,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并支持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社会,实现良性互动。 (四)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我区是传统的商贸旅游区,夫子庙、新街口是全市最重要的繁华商业地段,历来是外来流动人口认为生意好做、最想摆摊设点的地方;秦淮区一些老旧小区房租相对便宜,交通比较方便,生活成本较低,且人口密集,少数民族在区内开设拉面馆、烧烤摊、卖土特产品的比较多。另一方面,南京城内的3座清真寺2座在我区,其中净觉寺是东南沿海最大的,又是市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外来人口最方便到这里参加礼拜等宗教活动,遇有困难或委屈都喜欢找寺里的阿訇寻求帮助。针对一些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语言不通,文化程度不高,法制观念淡薄,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感到茫然,易于发生纠纷甚至冲突,而两大清真寺有一批爱国爱教、深受群众信赖的教职人员的实际,我区重视通过伊斯兰教活动平台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阿訇把遵纪守法内容融入“卧尔兹”宣讲;工商、公安、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定期进清真寺,利用“主麻”的机会,举办讲座和服务咨询。采取让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同享市民待遇的举措,如给他们办理市民卡,鼓励引导参加社保和医保,方便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子女到民族小学或就近学校入学,给予与本市少数民族子女同等待遇和优惠政策,增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 二、我区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不少街道、社区干部、宗教教职人员,本地少数民族群众和外来来宁少数民族人员,分别从各自角度反映了一些我区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流动人口迁徙加速,现代网络、交通、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给民族工作带来了许多深刻变化和巨大影响。 (一)传统民族街区面临巨大变化 随着南京老城改造的推进,七家湾地区面貌大变,一条鼎新路将七家湾隔为两截,分属评事街与七家湾两个社区,部分回民家庭搬迁到了建邺区的南湖小区,形成了一个新的回民聚居社区。有不少人反映,十年前拆迁时,他们很想留下来,但当时出城安置每人可增加10平方米补偿,限于经济原因,无奈只有离开,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拆迁后,到清真寺做礼拜因路程远而极为不便,请阿訇到家里举行宗教仪式、购买清真食品、小孩入民族学校上学也很困难,有很强的游离感和强烈的思念感。大量原住民的流失,既改变了各族群众世代相邻的坊邻结构关系,使他们有丧失其历史文化记忆与传统民风民俗之虞,又增加了七家湾保持传统民族风情的困难,对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传承延续与发展创新极为不利,一些研究者认为,与其劳神费力地以“历史文化保护”之名“复建”假古董,不如在保护利用现今脉络仍在的七家湾这一民族宗教方面的活化石上做文章。 (二)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调研发现,全区社区民族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其他一些社区民族工作还仅仅停留在概念性层面,社区工作人员不了解民族工作政策法规,缺乏开展民族工作的意识,也不具备相关业务知识;一些社区工作者反映,近两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有关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管理通常只关注涉及自己职能的部分,头痛医头,脚病医脚;不痛不医,不告不理,缺乏整体性、长期性。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忙于生计,人员流动性强,与本地居民,包括本市少数民族居民融合度低,加上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少数人容易产生抵触、对抗情绪。一些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法制意识薄弱,哪里市口好就想在哪里摆摊设点,极少数用蛮横手段经营获利,而管理部门执法时常遭聚众滋事式对抗,相关部门有时顾忌较多,想以花钱买平安的方式息事宁人,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法意识,进一步加大了管理难度。一些部门单位怕做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怕违反政策法规要求而惹麻烦,怕遇到问题有理说不清,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遇到问题绕道走的态度。甚至还有一些同志的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少数民族恪守生活习惯是过于“计较顶真”,是过于“执拗”难沟通的人等错误观点,从而影响了管理服务效果。 (三)清真食品供应与管理能力急需增强 回族等10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只食用清真食品。较之其他宗教,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意识和信仰体系,而且也是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和文化形态。穆斯林对饮食有严格要求,比如只吃牛羊等吃草、反刍兽类,且由阿訇念经宰杀(俗称有刀口)的肉。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只有一家由回民开办的小型屠宰场,无法大量提供清真牛羊肉,来宁经营饮食行业的穆斯林既不放心地产牛羊肉,又认为价格高,因而舍近求远从宁夏、甘肃、新疆等地进货。《南京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规定只有符合清真食品要求的,才能领取、悬挂清真标志,但少数不符合清真食品要求或经营情况发生改变的,也擅自悬挂,出现清真不清现象,引发少数民族群众不满,认为是亵渎真主的大不敬行为,相关部门通常只有责令限期改正,而无其它予以严惩的办法,极易产生涉众纠纷的群体性事件。 (四)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需求难以满足 调研中听到群众感觉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目前我区有一所民族小学并开设了清真餐厅,但无回民幼儿园,周边只有建邺区南湖地区一所,路途较远,一些回族群众让小孩上普通幼儿园后,中午吃饭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只好接孩子回来吃饭,幼儿园还觉得影响了园里的正常秩序。看病方面的困难,朝天宫街道有一所回民医院,医院等级相当于二甲,常见病治疗没有问题,但医疗器械配备、医疗环境比较一般,重症大病无法诊治,居民信赖度不高。群众最盼望解决的是关于回民养老院问题,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及家庭小型化阶段,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传统的几世同堂共同赡养老人方式受到强烈冲击难以为继,入住养老院的方式,成为最为可行最被社会认可接受的主要方式,但回民养老院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据了解,南京市区现有的养老机构中,位于迈皋桥的南京民族老年公寓面临拆迁问题;位于银城花园的雅乐老年公寓,环境设施条件较好,在建设时专门设置了清真餐厅,但工作人员中缺乏穆斯林,少数民族群众对其远不了解与信任,怕在各种习俗与沟通上不如人意;而位于安品街的回民养老院是隶属回民医院的,只有50张床位,且环境逼仄压抑,条件较差,入住的基本是患有危重疾病的老人,养老服务能力薄弱。 三、对进一步做好我区民族工作的建议 民族工作关乎各族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民心。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感、历史观、民族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尤其是在当前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妄图利用“民族问题”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后一段时期,我区民族工作要以中央民族会议精神为指引,统筹全区各方力量,着力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自觉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载体和方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做得民心、顺民意、帮民困、解民忧的实事好事。 (一)进一步提升做好民族工作的认识与领导水平 全区要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强化做好民族工作,对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三股势力”,保障各族人民共享实现中国梦成果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把民族工作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切实强化由统战、民宗、公安、城管、工商、卫生、教育、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参与的强有力的民族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定期集中交流信息,分析研判现状,协调解决问题,解决少数部门民族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马上要”的现象,真正改变民族工作只是民宗局和街道职责的错误意识,形成全区一盘棋,全社会都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崭新局面。加大《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宣传贯彻力度,逐步提高相应财政预算,逐年提高支持帮助水平;将条例宣贯和民族工作业务培训纳入全区党校、公务员培训计划;加强对各部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各层级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 (二)加大对七家湾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条例》强调“市 、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体育资源的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址、街区,应当按照规定予以保护”。七家湾自明代开始就有回族聚居,并历经明、清、民国而成为南京最大的回族街区,是南京穆斯林群众的根基所在,一些外地穆斯林祖辈是从七家湾迁移出去的,现在常有其后代来七家湾寻根,该地区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文化遗产、文章典籍、人物故事等遗存丰富,其地东邻熙南里甘熙故居、夫子庙,北靠朝天宫,虽因城市改造拆迁了一部分居民,但仍有几千户少数民族居民,街区里有清真寺、回民医院,街区特色脉络骨架仍存。七家湾的牛肉面、牛肉锅贴在石城家喻户晓,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中,七家湾牛肉锅贴惊艳亮相,许多人慕名追踪而至,还有人从外地专程来宁品尝,一时满城人人谈锅贴。建议我区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计划,回应伊斯兰教群众强烈的寻根意识,放大舌尖上中国带来的轰动效应,对朝天宫街道社区区划进行调整,将七家湾与评事街社区重新合并,调整为七家湾社区,利用现有的清真寺、清真饮食、民族文献室、民族艺术团、民族乐器、服饰墙等资源,打造南京首条民族风情街,既能在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上取得突破,又能在夫子庙、朝天宫之间增加链接两者的节点,为全域旅游拓展新的题材和空间。 (三)提高清真食品供应管理水平 南京的少数民族人口中,70%是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穆斯林可食与禁食食品,不仅仅是由个人对食物的喜恶决定的,主要受到伊斯兰教义与生活习俗的严格界定,这容易导致非穆斯林误解或无意的冒犯。我区清真食品行业源远流长,占据了南京清真食品行业的半壁江山,像桃源村、绿柳居、奇芳阁、安乐园、莲湖等知名企业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秦淮特色小吃的一些品种也源于清真食品。目前我区共有清真经营实体店97家,但清真不清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区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南京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严厉打击注水牛肉、乱挂清真标识、清真与非清真食品混放等穆斯林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督经营清真食品企业单位严格原材料的购买、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管理与卫生保障;向市政府呼吁积极推动提供土地、资金、政策支持,适时筹建专业化的南京清真食品牛羊禽肉屠宰加工厂;在老城改造和商贸网点布局过程中,从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角度重视对知名清真食品企业、著名清真小吃品种的保护与扶持,鼓励支持他们开设新的经营网点、连锁企业。此外,不少穆斯林群众反映,他们非常感谢市区政府发放每月每人12元的肉食补贴,但同时认为牛羊肉价格从以前和猪肉相差不多,到今天单价40多元,与猪肉价格相差近30元一斤,建议市区相关部门参照上海市等地做法,以每斤牛羊肉与猪肉差价作为回民肉食补贴的依据,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四)着力解决群众热切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 坚持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解决上学难问题,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教育优质资源放大行动,考虑在七家湾地区配置回民幼儿园,在具体操作上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由区属知名幼儿园建立分校,其中配置清真餐厅,并适当选用少数民族教职人员。解决就医难问题,对现有位于七家湾的回民医院加大投入,改善医院环境,增添设施设备,配强医护人员,提高清真饮食供给、与穆斯林患者沟通能力,使之成为少数民族群众值得信赖、宾至如归的特色贴心医院。在解决养老难问题上,要在市区民宗、民政及相关社区支持帮助下,借助现有的雅禾老年公寓,或在朝天宫社区选择合适场所,依据《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中,有关“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少数民族社会养老事业,逐步改善少数民族养老服务条件。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符合少数民族需要的养老服务设施,按照规定给予优惠”的规定,在现有鼓励社会各界兴办养老设施的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加大给予新办支持、运营扶持,在七家湾地区或周边地域开办回族民族养老公寓,以解我区穆斯林群众多年期盼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