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中桥: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发布时间:2024-07-02 浏览数:3800 【字体:

 大中桥已有近千年历史,六朝时期,现大中桥一带是当时建康城的卫城“白下城”之东门,门前青溪横跨大桥,得名“白下桥”。

    据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记载:“白下桥,一名上春桥,在城东门外,其侧有白下亭。”到元代时,白下桥已改称为上春桥,而改名的原因是当时的人忌讳“白下”二字,因其容易误为“没有下人(后代)”。故而改称为上春桥。

    明万历上元县志载,此处旧有大桥(现淮清桥)、中桥(现四象桥)各一座,明初两座桥合并为一座桥,故合称大中桥。

 

   岁月轮转,过客匆匆,大中桥连接南北交通,承载商旅运输,护送传递急件,官民往来赴驻,也有名垂青史的英雄志士留下足迹。

 1279年,在广东坚持抗元的文天祥于海丰五坡岭被俘,被押至元军统帅张弘范面前,拒不跪拜,并将手书的《过零丁洋》诗交给张弘范。张弘范感其忠义,令人将文天祥押送大都。先沿南北古驿道水路兼程,至江西湖口入长江,到达金陵,在南京停留两个多月,曾在大中桥附近驿站留宿,又被转押至金陵驿。期间,文天祥写下《金陵驿》二首。其一,“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其二,“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就此成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三百多年后的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沦陷,进士出身的黄道周与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黄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招募数千人马策划收复失地。然缺钱少粮,屡战屡败,在婺源遭遇埋伏被俘,后被押解至南京。明叛臣洪承畴希望劝降这位曾经的同僚,黄道周却写下一副对联明志,誓死不降。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后清廷在白下桥行刑,临刑前,黄道周如文天祥一样留下了绝命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随后英勇就义!《明史》载,“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即黄道周真正的就义地点,不在大中桥畔,而是明故宫东华门附近。虽然大中桥并非因黄道周得名,其人也非殉节在此,但从“大中”到“大忠”,甚至将黄道周遇害的地点口口相传为大中桥畔,充分反映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认识一座桥梁,领略一处风景,读懂一篇历史。大中桥几易其名,屡经修建,但它承载过的厚重历史,见证的忠奸之别,值得往来行人细细品味。

 

 

                        作者:杨明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巷里城南·烟火记忆
下一条: 水韵秦淮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73501645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