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遗址中“长干古城”与“六朝国门”
 发布时间:2024-10-14 浏览数:1889 【字体:

西街遗址位于秦淮区秦淮河南岸、中山南路东侧,红梅巷的西街小学旁。2017年为提升南京城南整体风貌“西街地块”开发项目启动,因该地块在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之一的“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范围之内,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街地块开展了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2020年开始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艰辛地工作,西街遗址中的重要断代遗存“重见天日”。

西街遗址文化遗存丰富,年代跨度漫长。从西周跨越秦汉、六朝、隋唐、明清直至近现代共9个地层,时间跨度超过3000年,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互相叠压,宛如一部浓缩的南京建城史精华。这里有过开凿城池的壕沟、烧砖造瓦的窑场、掘井取水的市井巷弄……反映出南京城市连续性的发展特质。目前,西街遗址共计发掘面积120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500余处,出土各类考古标本1万余件。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长干古城”与“六朝国门”的发现。

2023年12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发布的《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商周文化遗存》以丰厚的考古材料,说明西街遗址核心区“是标准的湖熟文化台型遗址”,根据出土遗物的分析,自早商时期该地已有人群活动,晚商至西周时期持续繁荣。经权威专家认定,这里曾是始建于31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长干古城”,是名副其实的“南京之根”。

西街遗址地处凤台山南麓越台一带的山间平地,古称长干。唐诗中频繁出镜的长干里,早在商周时期已是南京的“商市中心”,中华门外繁华的西街,便是当时南京城的中轴线。这一发现将南京主城区的建城史向前推了至少600年,是南京城市史研究的重大突破。长干古城浮出水面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轰动,南京的城市史与文化史,都因此而改写。

不过,西街遗址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2024年2月,西街考古遗址工地再曝重磅消息:考古工作者在先前发现的长干古城遗迹东南角发现了梁代御街及国门遗址!

目前已探明的南朝御道纵贯地块南北,两侧各有路沟,已探明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路沟宽3—6米。路面车辙密集,不见分道。并且,这条御道是倾斜的,为北偏东35度。据史料记载,朱雀桥、朱雀门是建康城正南方的地标,也是当时人们进出建康城的主要通道。此次发现的御道,其北端连接的就是朱雀桥、朱雀门,向南最终延伸至牛首山。此外,早在2003年,在对南京图书馆新馆进行考古时,南图地下发掘了多段平行的古城墙,这些古城墙倾斜着往东北方向延伸。经过测量,整个古城墙是倾斜的角度为:北偏东25度。这个倾斜的角度,为六朝宫城的方位提供了一个坐标,从它可以判断建康宫城是一个“倾斜的皇宫”。如今,六朝宫城的倾斜进一步被坐实。

国门门址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门墩两边有砖铺排水设施,门道残存铺砖。两侧城墙为砖包夯土,厚11.5米。国门及城墙外还引南涧水开挖了护城河。新发现的国门遗址位于长干古城东南角,唐代许嵩著《建康实录》中描述的位置描述一致。

这座城,为什么会建在此处?西街遗址所在的长干里,是六朝市井之地,交通便利,商业活跃。长干自古为人们聚居之地,在地势之利的基本条件之上,还因为北滨淮水,可以靠水路通达广大的淮水流域;又西临大江,为南京段沿江山脉中少有的江湾,是理想靠岸之地。江南交通主要靠水路,长干控制水口要冲,加上长干本地的人口资源,为早期商业的发展打下必要基础。孙吴都城建业主要位于淮水以北,为便于都城政治空间与长干经济空间的交通,在淮水上立大航(又名南淮大桥、朱雀桥)。大航北接都城御街,南通长干腹地。在六朝时期,淮水是重要的商船贸易地,最鼎盛时期淮上共设二十四航(渡口)。长干里一直是当时都城的南门户,然到了梁代才在形式上新作国门,正式设立代表都城的礼制建筑。

梁代国门遗址是迄今为止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六朝都城城门遗迹,对建康古城的考古、四至范围及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形制的认识,都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康城,这一消失上千年的国都,会有更多惊喜,呈现在世人眼前。

 

作者:顾武英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巷里城南·烟火记忆
下一条: 藏在科巷的市井烟火气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73519894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