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
秦淮区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国资办主任江涛作的《关于全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以及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潘杰勋作的《关于全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议同意《关于全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认为该报告客观全面反映了区政府近年来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问题客观透彻,工作安排科学务实。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把握国资国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战略作用,科学分析形势、直面问题挑战,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请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关于全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拿出举措,及时整改,并在4个月内将研究处理情况送交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于2023年12月1日前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附件:1、关于全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2、审议意见问题清单
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3年7月27日
附件1:
关于全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关于建立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要求,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本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全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书面审议区政府关于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为做好相关工作,6月份以来,区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专题调研区属九个国企集团,听取区财政局、审计局、国资办等相关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审阅分析相关材料,征求各方意见建议。7月19日,区人大财经委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初步审查相关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情况
1、户数及分布情况。截至2022年底,列入国有资产统计的国有全资企业、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及国有参股企业147家,分属九个集团公司。按所有者权益计,房地产开发和住宅房屋建筑类占比47.54%,管理服务类占比40.8%,企业投资与资产管理类占比10.2%,其他占比1.46%。
2、资产负债情况。截至2022年底,纳入统计的九个集团公司资产总额743.68亿元,同比增长14.08%;负债总额580.69亿元,同比增长13.28%;所有者权益总额162.99亿元,同比增长17.02%;资产负债率78.08%,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
3、企业盈利情况。截至2022年底,纳入统计的九个集团公司中,5家盈利,4家亏损。营业总收入35.84亿元,同比增长22.6%;利润总额为-2.08亿元,同比下降29.84%;上交税费总额3.69亿元,同比增长92.19%。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与改革发展情况
各集团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扎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1、稳步推进国企改革。一是顺利完成国企改革任务,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导向,完成105项改革任务,19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完成改制或注销,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解决了一批深层次问题。二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落实“党建入章”全覆盖,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实现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是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完善“3+3+1”董事会架构,形成规范有序的董事会制度体系,呈现体制机制活、质量效益优、动力活力强的良好态势。
2、加快国企转型步伐。一是优化布局,围绕区域战略定位完成调整布局,国有资本投向六大板块,其中历史片区保护占32.65%,城建及维护占26.65%,企业投资与资产管理类占20.8%,科技创新发展占比12.58%。二是提升品质,在聚焦主业基础上,壹城集团转型开拓智慧物业市场,文旅集团打造文博消费新亮点等,各集团持续拓展业务,做精现代都市服务。三是打造品牌,树立品牌发展理念,在城市更新、文化旅游方面创成“臻江南”“秦淮硅巷”“夜泊秦淮”等品牌,历保集团以“历保”品牌优势,面向全国承接项目,彰显企业品牌内涵和价值。
3、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市场化运营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一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覆盖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全面推行全员绩效管理。二是落实“1+3”综合考核,积极推进市场化用工和薪酬分配机制、优化完善企业负责人综合评价机制。三是清理低效劣质企业,压缩企业管理层级,“一企一策”完成重点亏损企业治理和低效无效企业清算。各集团因地制宜出台改革配套文件,各项举措相互衔接,确保改革任务有效落实。
4、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一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按月通报融资计划执行、融资成本管控情况,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全面监管,完成“双控”和融资平台压降目标任务。二是联动形成监管合力。联合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同机制,稳妥处理拆迁安置、债务股权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和高效利用存量资产。三是做实做细问题整改。对省市区巡视、巡察、审计发现问题和区人大的审议意见,建立责任清单和分类整改台账,并纳入考核。其中4个持续整改类正在积极推进,8个分阶段整改类将在年底前完成,其余整改已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国企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三项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仍需深化,创新激励等机制还不完善;过分依赖政府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在应对消费端多元化、优质化发展趋势,创新服务模式和供给方式上仍需改革创新;考核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公益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等评价指标需进一步改进。
(二)国资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区属国资主要布局在历史片区保护、城建及维护等传统产业,处于一般性充分竞争领域,核心竞争力和主业盈利能力较弱,且存在业务交叉、同质竞争,在“4+4”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等布局偏少,资产占比低,国资总体回报率与资产总量匹配不够,2022年企业总体亏损2.08亿元。
(三)经营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国资所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投资规模大、见效慢的特点,九个集团中有六个集团资产负债率较高,最高达87.42%,企业债务利息负担重,消化难度大。经营性债务虽然总体上增速有所下降,但总额持续增长,在稳增长的预期目标下,后续资金需求不断扩大,增加了企业风险隐患。
三、几点建议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蓄势待发。全区要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建设“强富美高”新秦淮作出贡献。
(一)巩固深化“三年行动”成效,提升治理质效。一是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抓住改革政策机遇,出台一批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发展的配套制度规定,优化资产管理模式,提高国有企业活力效率,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市场主体。二是谋划新一轮深化提升行动,按照高质量标准,开展“回头看”检验改革实效,补短板、强弱项、增特色,提升改革整体质量。同时,深化提升行动在总体方向上,要注重整体谋划、重点推动;在推进方式上,要注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做好案例解剖式研究,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改革成果。三要深化对国企改革的认识,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研究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深度剖析国资国企重点任务改革成效,重点分析外部环境新变化、新趋势及其影响,及时调整政策着力点和工作发力点,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积极探索适合秦淮国企实际的发展之路。
(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专业化整合。把握处理好深耕主业与拓展新业,扎根秦淮与走出秦淮的关系,努力把区属国企做大做强。一是做好整合重组,采取巩固提升、创新发展、内部整合等手段,大力推进专业化整合,巩固基础性产业优势,向具有竞争力的独立市场主体和产业实体转变。二是发力结构调整,结合秦淮转型发展定位,主动优化国资国企版块结构,抓住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重要机遇,构建具有秦淮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增强国企在转型发展、招商引资中的引领作用。三是加强合作共赢,加强与全国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及其他战略投资者合作,参与和引进上下游配套协同项目,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强化国企制度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构建以效益和效率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完善企业党委、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厘清各主体权责边界,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完善内控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投融资、运营及项目、风险与产权、薪酬与考核等管理制度,促进规范运营。三是分类分级考核,竞争类企业重点考核经济效益、保值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等,功能类企业重点考核公共产品服务质量、成本控制和保障能力等,增强年度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深化薪酬改革,健全与企业领导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分类相适应、与经营绩效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体系,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
(四)促进国资保值增值,统筹安全和发展。坚持以管资本为主监管方式,放活与管好相结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严控债务风险,建立对金融、财务等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评估机制和重大风险报告机制,强化“双管控”,防止企业经营性风险,切实维护国有资本安全。二是依法解决遗留问题,稳妥解决工程项目推进中的资产确权、契税减免等问题,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新隐患,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三是构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将审计查出、巡视巡察发现及群众反映问题的整改情况,与政策完善、预算安排挂钩,融合监察、审计、财政、内控等监督手段,并与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信息共享,推进国资信息化监管,形成监督合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附件2:
审议意见问题清单
一、国企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三项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仍需深化,创新激励等机制还不完善;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在应对消费端多元化、优质化发展趋势,创新服务模式和供给方式上仍需改革创新;考核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公益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等评价指标需进一步改进。
二、国资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区属国资主要布局在历史片区保护、城建及维护等传统产业,处于一般性充分竞争领域,核心竞争力和主业盈利能力较弱,且存在业务交叉、同质竞争,在“4+4”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等布局偏少,资产占比低,国资总体回报率与资产总量匹配不够,2022年企业总体亏损2.08亿元。
三、经营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国资所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投资规模大、见效慢的特点,九个集团中大部分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债务利息负担重,消化难度大。经营性债务总体增速有所下降,但总额持续增长,在稳增长的预期目标下,后续资金需求不断扩大,增加了企业风险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