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创建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区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10-30 浏览数:11324 【字体:

关于我创建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区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    

20191030

 

主任、各位副主任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区创建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相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卫体专业代表小组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会,视察了夫子庙、中华门、淮海路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工作主要进展情况

启动创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区工作以来,区政府立足情、紧扣标准,精准发力,狠抓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平稳推进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1、坚持高位谋划,全面落实创建目标责任。政府始终把创建任务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头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坚持每个项目有领导挂、有工作班子、有牵头部门、有实施计划、有督查机制。同时,认真做好创建任务细化工作,制定《秦淮区创建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区工作实施方案》《秦淮区创建江苏省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区工作方案》,细化和明确了每项任务工作内容时间进度和责任分工。建立了创建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现场督查等方式,加强督办,压实责任,破解难题,确保把每项工作办实办好。

2、坚持对标对表,聚力夯实基层服务体系对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要求,全面找差,全力整治,打造更平衡、更充分、更特色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卫生资源整合,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监管、人口家庭服务网络系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重视服务载体建设,医养融合成效显著、分级诊疗方便群众、惠民医疗服务不断升级,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加大与江苏省中医院、市第一医院等三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的力度,省中医院10个重点专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面对接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进修培养等途径,扎实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基层卫生持续发展基础。

3、坚持多措并举,全力筑牢基层发展根基大力推进中医发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在基础建设、设备投入、人才引进、技术推广等方面狠下功夫,完善区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树立医疗服务品牌,重点围绕中医特色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医防融合,培育基层特色科室,拓展服务内涵。目前,止马营、淮海路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批江苏省社区医院,数量在全省领先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下发《秦淮区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完善运行机制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建立了互联网+护理试点信息系统,为居民提供规范便捷的上门护理服务

二、创建工作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1资源布局不均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不够均衡,呈现西北强东南弱趋势;有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大于需,而有街道范围内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部银龙地区、夹岗地区面广人多,服务半径较大,基层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南部新城亟待卫生服务资源规划填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积较小,低于标准化建设设置要求, 如蓝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米,低于标准1000平方米,无法满足周边群众需求,大大制约了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

2、服务能力有短板。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学历不高,待遇缺乏吸引力,另外,由于大型医院虹吸效应,优秀人才流失严重按照11名医务人员/万人口的核定编制远远不能达到目前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工作量超负荷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由于人手紧缺原因导致不断弱化。此外,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分散式、孤岛式运作的问题,全系统集约化、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尚未形成。

3分级诊疗改革难突破。从资源利用看,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竞争能力弱;从服务能力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人才队伍、处置急难杂症的能力不足,大医院市场化逐利,未必舍得放,基层服务能力未必接得住;从认可度看,大部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还有偏差、信任度还不够从政策导向看,分级诊疗没有形成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医保政策没有及时调整,群众没有在分级诊疗中感受到明显实惠。

三、推进创建工作的意见建议

创建工作时间短、任务重,现正处全速冲刺阶段,更要紧扣标准、固强补弱、注重细节、全面完善,确保圆满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1、完善健康“均衡化”,优化健全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资源“东迁南移”步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补齐东部、南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新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所3家公共卫生机构,集中为居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2、推进服务“精品化”,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项目,完善健全家庭医生服务考核体系,将家庭医生服务举措落到实处;加强医养融合服务联盟力量,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基础,组建“全科团队﹢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积极推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优质资源和服务重心下沉下移。

3、传承优势“品牌化”,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融合机构,建立“预防、养生、医疗、养老”高度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坚持中医药特色核心发展战略,完善以省市中医院为龙头、区中医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以中医药为主打品牌助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发挥“朝天宫地区健康产业基地”的主导作用,加速建设东部健康服务业总部,推出中医药文化旅游特色产品,打造具有秦淮特色的“健康+旅游”服务品牌。

4、人才培养“科学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创新人员机构编制管理,探索医联体内人员编制或人员控制数额统筹使用、人员统一招聘,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专业人员在基层定期服务、双向流动机制。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在职称评审、社会保险等方面畅通晋升与参保渠道,增强基层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出真正扎根”“顶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无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82819052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