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文化名城重点片区保护利用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12-07 浏览数:11501 【字体: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常委会安排,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全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片区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对十里秦淮西五华里、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中华门瓮城及门外片区等进行了视察,具体了解我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片区保护利用工作,以及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情况进行梳理与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以“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为总体格局,以“保护优先、有机更新、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传承文化”为总体思路,塑造“一墙一河”特色景观,统筹推进夫子庙、朝天宫、门东、门西、门外五大片区的规划保护,打造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标志性区域。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坚持规划引领

    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全面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今年5月,秦淮区召开保护更新老城工作部署会,成立了区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老城保护更新“专家库”,引入专家学者把脉老城保护,力求全面保护老城整体格局、历史风貌、街巷肌理、文物古迹和文化习俗,努力把秦淮特有的城市基因和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印记保护下来、凸显出来。

    制定出台《秦淮区“十三五”老城保护更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任务书,并结合重点分别拟订了《“十里秦淮”品质提升工作方案》、《秦淮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计划》等,整体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环境品质提升。完成2片历史城区、6片历史文化街区、10片历史风貌区和3个历史地段的专项规划,相继开展“渐进式”有机更新。

    (二)坚持“保护优先,应保尽保”,片区保护利用初具成效

    1、采用多重方式开展保护性修缮

    (1)门东片区通过保真、修复、置换、新建、加建、迁移等方式,以箍桶巷、明城墙内侧、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东延等为重点,延续老城南明清民居群和街巷肌理,在三条营、中营、边营修复一批极具老城南特色的民居院落群,修缮省文保建筑蒋寿山和傅善祥故居,修建上江考棚、骏惠书屋;将具有30多历史厂房改造成为南京市重点文化项目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老城南记忆馆。

    (2)门西片区已建成的愚园是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民初南京最大私家花园。配套地块民俗客栈项目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实施古建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2、将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市级建设项目结合

    (1)门外片区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核心区的建设结合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挖掘佛教、诗词、军工等文化内涵,梳理古越城、东晋、宋、明和近代等文化脉络,将逐渐呈现出集中体现南京各个时代文化特质、讲述城市发展历史的新片区。

    (2)朝天宫片区充分挖掘朝天宫母城冶城、民族、宗教等文化,整合南京市博物馆、甘熙宅第、草桥清真寺等资源,推进南捕厅四期、安品街片区等改造项目,突出文化旅游和金融商务两大主导功能,形成一体化旅游文化片区。

    3、将有机更新理念贯穿于保护工程中

   展现历史建筑及景观风貌,将东水关、夫子庙、中华门、门东、门西、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西水关等诸多人文和生态景观串点成线,通过提升十里秦淮河滨河景观、业态,彰显“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独特魅力。

    (三)科学开发利用,促进历史文化活态传承

    夫子庙以街区服务功能改善为基础,以文化内涵为引领,合理调整业态布局,促进历史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的有机融合;推进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和彰显特色为重点的提档升级,推介特色手工业、特色旅游、民俗体验、传统餐饮等,创立“秦淮礼物”、“夜宿秦淮”品牌。

    二、存在问题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重点片区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市区规划对接方面:

    由于市级规划相对区级规划存在“真空期”等时序问题,可能会出现对接困难。另在规划方面,城乡建设、综合交通、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自成一家,难以匹配和统一。

    (二)内涵挖掘和表达及有机融入方面:

    门西、门外两片区的点状、条状开发尚未连带成片,其片区保护成果呈现碎片化,缺乏整体串联策划;一体化保护利用模式尚未形成,对“六朝文化”、“民国建筑”等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以上反映出在有机融入方面中关注度不够,有可能形成新的“孤岛”现象。

    (三)工作协调保障机制方面:

    1、在审批程序上,保护利用的特殊性,与现行的用地、消防、安全、节能、抗震等政策有抵触,存在审批掣肘现象。

    2、在资金投入上,多元化投资渠道尚未健全,对历史街区、文保单位等的征收、搬迁、整治依然“借贷运作”。

    3、在统领、策划上,由于融资压力大,也客观上造成在统领、协调、策划的精力弱化。

    (四)历史档案资料和信息共享及人才队伍方面:

    历史档案资料不全面,专业人才缺乏,专家支援群落与实际操作人群衔接有待加强,有效信息量及信息共享程度不够。

    三、意见与建议

    秦淮拥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38处,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分别占南京的24%55%,南京11处历史文化街区,秦淮占据六席。资源多,是优势。保护老城,既保护单体历史建筑,又保护街巷所展现的城市肌理,及城市肌理所蕴含的城市文脉;既保护有形的物质遗产,又保护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资源,老城南地区秦淮人独有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既保护儒学、科举、明清文化,又保护六朝文化、民国文化。历史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工作体量大、项目分散、实施难度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

    (一)高起点做好总体规划,强化保护城市基因法治意识

    根据《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按照顶层设计、分层表述、系统集成、分段推进的思路,要制定出台历史文化保护、文化旅游区建设等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进行高位统揽和无缝衔接,明确未来510年秦淮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保护方式、文化旅游的发展重点。

    区政府和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要加强各项目的组织和协调,向上承接市级层面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与市级建设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系,向下负责监督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配合做好项目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并负责项目建成后的管理与运营。

    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积极联合市规划、文物、建设等部门力量或争取支持指导,主动地加强与市级规划部门沟通,在市级规划形成和固化过程中积极地融入和影响,争取在动态中对接,以克服“真空期”带来的问题。

    总体规划应细化接口并统筹城乡建设、综合交通、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做到纲举目张。

    (二)重点突出带动周边有机融入,确保老城保护更新有序推进

    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保护老城的工作任务书确定时间表,主动担当和配合,提升统筹性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规划统筹实施,维护规划的刚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确保分解任务扎实推进

    1、注重保护“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实施方案》将保护的老城区域指明为明城墙内以及中华门外长干桥片区的老城区域,核心区是中华门外长干桥片区,结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要加快推进大报恩寺遗址二期、晨光厂南区、越城天地等项目实施,再现古越城的风貌。小规模、渐进式整合朝天宫建筑群和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升州路地块、安品街片区等改造项目,朝天宫地区历史风貌连带成片。

    2以点带面推进融合门西片区要结合愚园周边配套、凤凰台、杏花村等地块建设,突出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与明清院落文化特色,复建周处读书台、光宅寺等历史文化资源点; 启动凤凰台、杏花村,完成愚园配套地块、鸣羊街等改造项目,整体呈现门西传统民俗民居特色。

    3、始终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门东片区的小西湖片区改造计划年底启动征收,在实施大油坊巷风貌区保护(小西湖片区改造)项目中,可尝试按照居民去留自愿的搬迁原则,鼓励住下来的居民主动展示老城南秦淮人独有的生活形态发挥区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区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的高级智囊团作用,深入分析该地区名人资源,挖掘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彰显风貌区历史文化特色,实现与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无缝对接。

    4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老门东的非遗群落保护展示项目,可参考广州粤剧艺术馆、南京云锦等世界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打造以秦淮灯会、秦淮灯彩为龙头,联合南京白局、古琴艺术金陵琴派、秦淮传统美食、秦淮中医药等众多非遗项目集聚的综合性保护基地,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非遗大师云集的非遗保护展示、传承中心,打造“最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

    (三)创新工作协调保障机制,探索一体化运作模式

     1、形成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职能相匹配的协调机制,争取建立联席协调审批制,以解决审批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争取省市政策支持,研究营造类似高新园区的优惠政策环境,除依托财政外,积极对国内外招商引资,引入民间资本和财团参与,引导其以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实际运作中探索:“前期我规划引导、我建或共建,后期你运营你收益你保护我监督”的模式,从中部分解决前期融资难、后期运营保护管理的问题,最终形成从规划设计、筹融资到开发建设、招商运营、保护等各环节一体化的运作, 探索形成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秦淮模式。

    (四)强化历史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队伍建设

    1对重点片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巷、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历史典故等再进行详尽梳理,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专家支援群落与实际操作人员的衔接,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注重对既有人员的培训。

    2全面挖掘整理秦淮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秦淮区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及信息平台,确保信息数据一致和统一,推进历史文化资源解读和展示工作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重点片区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下一条: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重点片区保护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953081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