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6-29 浏览数:8006 【字体:

关于秦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    

2020629

 

主任、各位副主任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视察了锦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力通达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等召开了科技专业代表小组代表及部分高企负责人座谈会,听取了区科技局和白下高新园区管委会相关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情况

1、坚持高位统筹,健全培育工作制度。政府始终把高企培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头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区科技局每周二召开高企推进例会,板块和街道围绕企业摸排、申报材料编写、存在问题等逐一汇报,科技局总结分析、明确要求、统筹安排;同时启动高企“专家诊断”工作,每周三设立“专家诊断室”,企业带着问题主动“问诊”,专家根据具体情况开出“药方”,提出解决办法,形成工作制度,加强督办,压实责任,破解难题,确保高企培育工作扎实有效

2、坚持循序渐进,加大培育工作力度2017-2019年,我区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34家、114家和165,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96%2019年,全区高企数量310家,排名全市第五位,在南京市年度真抓实干工作中,秦淮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增幅高达74.65%,排名全市第三名,受到市政府表彰;全年共推荐312家企业申报高企,165家企业通过认定,数量居主城六区第二名,认定通过率达55.37%,位居主城六区第一名2020年,对照市科技局明确的任务基数,我区需净增高企85家,加上重新认定33家,实际任务118,目前,已初步梳理培育企业310家,储备量充足。通过调研,我们看到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我区高企数量增长两倍多;高企营业收入从162亿元增长到30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7.33%秦淮科技小巨人开展三年,成功认定30家企业,认可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3、坚持综合施策,提升培育工作质量一是突出高企培育与科技招商结合。细挖区内资源,做好“手边事”,做到应报尽报;强化科技招商,引入“外部源”,狠抓研发型、总部型科技企业以及外地高企引进,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发展,目前有4家高企转引在谈。二是加强高企培育与载体建设结合。将高企培育工作“定位前移”,与孵化器、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在企业入驻阶段,就明晰发展路径,助推企业成长;实行载体绩效与科技企业培育挂钩,加速形成孵化基础库、科技中小库、高企种子库三大梯队,系统构建高新技术企业链式培育格局。三是深化高企培育与科技服务结合。坚持上门走访,做好专题辅导、“模拟评审”等申报环节,把工作做实做细,提高申报质量;做好后续服务,当好“金牌店小二”,建立高企动态监测反馈体系,定期向各街道、高新园区反馈高企运营状态,建立高企及培育库企业困难诉求服务派遣制度,及时解决落实企业提出的问题。

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资源供给待平衡“一区多园”“城市硅巷”等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引领下,创新载体具备空间形态、产业结构、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精神等多重属性,然而秦淮位于老城,多为存量空间,难以迅速匹配城市创新资源集聚方式以及功能需求。截至2019,我区已有31家高企由于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相继转移到其他区域。

2产业特色集聚“高原不高,高峰较少一方面,白下高新园区为代表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秦淮硅巷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以金陵智造创新带为代表的认知物联、人工智能产业龙头企业集聚不够带动作用不明显,上下游产业链布局不够完整,横向拓展价值链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我区大多数企处中小规模,自主创新能力不突出,高成长型企业规模不大。尽管全区有9家培育独角兽企业和21家瞪羚企业,但缺少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产业巨头,缺少真正有引领力的行业领军企业,难以在一个细分领域支撑数十亿的产业增量。

3体制机制创新。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研人员、服务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交流合作不多,校地融合、产城融合、跨界融合程度不够,新型研发机构孵化新企业、转化成果还明显。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找不到创新切入口,拥有核心技术较少,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各大载体主体高企培育动力不足创新不够,企业孵化缺少有吸引力政策机制。

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的意见建议

1产业培育要再强化。引进“高、尖、精”重点企业,围绕我区“4+1”主导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大力引进相关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专业孵化器“育苗”作用,以企业成长为主线,构建科技创新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创新标杆企业全链条政策体系。深挖科技资源,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辐射带动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优势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2市场活力要再激发一要激活孵化载体主体动力,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谋划股权介入机制,引入投资机构,强化基金导入,提高主体积极性。二要优化完善区委1号文政策体系,围绕城市认知物联、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制订专门的配套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延续性,同时要创新科技招商政策,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三要形成投入产出闭环机制,积极探讨制定土地出让、租赁税封闭运行机制,用闭环管理办法,完善一区多园发展路径,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服务模式要再优化。一要优化孵化联盟、创业导师等服务机制,积极做好信息对接、活动对接、培训对接和资源对接,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能级;加强交通、商业等硬件设施建设,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二要建设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建立政企、企企间公开、高效、便捷的工作平台,加强沟通交流,提升管理效能,重点解决企业掌握政策政府掌握动态服务便捷高效产业形成合力问题。三要建立科技成果超市,促进成果产业化,努力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政策服务等方面实现快速对接、精准对接,搭建多主体、全方位的科技成果对接平台。

4创新氛围要再提升。一要优化创新生态,全面落实1号文件精神,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以更大力度汇聚一流创新人才。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倡导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二要打造秦淮品牌,大力支持高校院所依托“校友经济”“关联经济”资源,打造各类品牌活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品牌效应。三要提高海外影响力,发挥生根计划的国际创新资源集聚作用,制定专门落地对接政策配套政策,优化区域创新氛围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秦淮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情况的报告
下一条: 无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805146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