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区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数:7791 【字体:

区二届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次会议文件

 

关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陶玉兰

2020925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有关工作要求,我委结合实际,对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形成了初步的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区经受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流防控、新冠肺炎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全区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的暴发疫情,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始终低于全市发病水平,有效地保护了我区群众的身体健康。辖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83.68岁,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39%,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8%以上,全区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10/10万以下,居民对卫生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获得全国艾滋病防范先进区,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疾控中心组织的职业人群万步健走活动江苏省赛区第一名。区疾控中心荣获江苏省疾病控制工作先进集体、南京市文明疾控中心、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辖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30家,卫生技术人员15002人,系统内共有18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二级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含双塘),公共卫生单位3家。所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预防保健科,有专职公共卫生人员163人,兼职568人; 3家公共卫生机构包含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保所,编制138名,实有127人。其中区疾控中心编制54人,在编人员5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16人;预防医学专业人员1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人。

(一)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健康秦淮”战略,强化医防融合、预防为先“理念,依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构建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调查处理和预防控制能力。通过强化宣传教育、预防接种、督导检查,提高了对传染病防治、监测预警和处理能力。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效明显。血吸虫病达到了消除标准。开展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干预率80%以上,艾滋病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开展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防治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管理率100%。扎实开展免疫规划工作,免疫规划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标准化儿童预防接种实现了全覆盖。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疾控机构在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学指导、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区未发生一例本土病例。

(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作进一步加强。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卫生应急组织网络,区卫健委设立了应急科,各街道设立公共卫生科,各基层医疗机构均成立卫生应急队伍,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各类机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等;卫生应急预案系统初步形成,区政府制定了《秦淮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30多个专业预案,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卫生应急处置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与多个部门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机制,加强了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措施联动,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三)疾病监测信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区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计划免疫、结核病、艾滋病、流感等网络直报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控和监测工作。依据南京市慢性病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重点监测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评估疾病发展趋势、掌握我区居民慢性病的流行水平,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和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据系统信息及时进行随访,开展健康管理。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情况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功能定位不清、人员队伍不足、基层网底不牢等情况,暴露出诸多短板和不足。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紧密结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尚待建立,没有形成“统筹、融合、一体化管理”的格局。疾控机构作为技术指导支撑单位,仅有技术指导的职责,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督导机制,在日常实际工作和应急状态下,采取的疾病控制措施往往得不到配合和落实,造成工作推进难度大、配合度不高等情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法力量不足,医疗机构未能很好地履行公共卫生法定职责,存在“防控-治疗”分离情况,基层网底未能很好发挥在疾病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的应有作用。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困难。因受资源、空间、资金限制,辖区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矛盾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卫应急体系发展和完善。目前,东部医疗中心建设因土地问题推进不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空间受限,难以落实发热门诊、独立留观室、“一人一诊室”等设置标准;疾控中心实际建筑面积仅2500平方米,实验用房面积800平方米,远未达到“总面积6150平方米,实验用房面积占35%”的规定标准,严重制约疾控中心业务发展。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两区合并后,疾控机构编制不足,按区级疾控机构1.19/万人的编制标准,应配备120人,但目前区疾控中心仅有54个编制,缺编66人。受绩效工资、职业前景、执业环境等影响,疾控机构缺乏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预防医学人员。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应占总编制的70%,我区仅占55%。自2009年至今,只引进了一名卫生检验人员。2013年两区合并后至今,中心调入1人,退休10人,调出4人。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减少,却不能及时得到补充。人员待遇低,2019年人均绩效工资为7.9万元/年;我区同级医院人均绩效工资为14.5万元/年。副省级城市疾控机构中,广东、深圳绩效工资达16万元/年,几乎是南京的2倍;杭州、宁波其次,也达11万元/年,南京处在中等偏下水平。

(四)疾病控制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区疾控中心由于没有设备购置专项经费,检测设备老旧或损坏时需要临时申请,政府采购周期长,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没有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信息化建设滞后成为发展短板,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还是病例检测样本信息采集、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传输,均暴露出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疫情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证。

(五)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有待完善。从此次疫情的物资保障情况看,原有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仅有不足40平米,不能满足此次疫情等级防控要求,防护物资只能按照标准低限进行储备;辖区仅有两家生产防护物资的厂家,绝大部分防护物资需要通过异地采购,大大增加了物资保障的难度和风险。

三、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工作打算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我区经受住了考验,但是,作为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还存在短板和弱项,秦淮区作为南京市的主城区,一旦发生疫情,防控难度大,一定要有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只有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才能让秦淮成为最安全的城区。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机构升格。参照省市疾控中心的做法,将区疾控中心升格为副处级单位,一方面提高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机构的能级,有效开展疾病预防工作。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人员配备、能力建设,在街道设立公共卫生科的基础上,将机构延伸到社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预防保健科(公共卫生科),配备专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统筹管理院内公共卫生和院感防控工作,提高对常见传染病的识别和基本处置能力,充分发挥网底支撑作用。统筹区、街道、社区协调发展,建成与“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要求相适应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

(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严格规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开展流感、禽流感、腹泻病、食源性疾病、饮用水水质卫生、学生因病缺课等专项监测工作,扩大和完善监测项目,提高监测水平。加快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预警体系,完善疫情风险研判和预警机制,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定期沟通会商机制,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完善卫生应急体系。进一步加强预案体系建设,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强区应急指挥中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建设。健全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固化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响应指挥体系和机制,强化部门间联防联控,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监测、疫情防控的“基层哨点”职能,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预警、评估、报告,迅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按程序和能级启动应急响应。职能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授权,指挥处置各项工作。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今年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已纳入市对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按照省市要求尽快补足疾控机构编制,解决对紧缺人才的招聘需求。强化疾控人员持续的业务能力建设,对疾病预防等人才培养给予补助。按照不低于区属二级公立医院上一年度平均收入水平或者同级公务员年平均收入核定疾控机构人员的平均收入。合理设定绩效工资总量,将突发事件应急值班与加班等均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保障责任,参照公益二类标准实施绩效管理。

(五)推动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设立设备购置专项经费并予以滚存,保证疾控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紧跟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完善疫情报告监测预警及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健康监测、疫苗管理、病毒溯源、疫情监测、风险研判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建设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免去曲伟同志职务的通知
下一条: 关于秦淮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508264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