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区稳就业保就业促创业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发布时间:2020-12-15 浏览数:7759 【字体:

关于秦淮区稳就业保就业促创业

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人民政府

秦淮区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社局局长成剑作的《关于秦淮区稳就业保就业促创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以赴减负稳岗扩就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全区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一是打好主动战,吹响就业集结号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区街联动、部门配合、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文件,确保社保补贴、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政策惠及企业和就业创业群体。运用区、街、社人才服务网络平台,提高人岗匹配效率,招聘信息实现一点录入、全市共享

二是打赢攻坚战,稳住就业基本盘兜住困难群体就业底线对困难人员强化分类帮扶和实名制动态管理对录用困难群体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用足用好各类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及时兑现一次性面试补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现灵活就业。激活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免减缓返补”系列政策,稳住现有就业岗位

三是打稳阵地战,跑出就业加速度推进创业载体建设构建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挖掘“区属就业岗位”从区属国有企业、新研发机构孵化企业基层社区挤出公益性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创新培训助就业推进职业培训从“线下”向“线上”转型升级,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开展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各类培训,提出就业针对性有效性

会议指出,我区在稳就业保就业促创业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并存。“人岗不匹配”矛盾愈发突出。据今年1-9月的调查数据,54.7%的劳动者就业倾向机关事业、大型国企、IT、金融、银行等职业,我区这类行业供给的岗位较少、要求高;而建筑工程、家政服务、物业、安保、餐饮等职业,只有35.5%的就业意向率,受疫情影响,外来务工人员返城求职人数下降,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我区属于服务业大区,为就业形势稳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物业安保、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制约工资水平提升和就业质量提高,服务业内部转型升级面临重要挑战,就业创造与劳动生产率提升之间存在两难矛盾。区内文化旅游类企业较多,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实际经营困难,稳岗的难度普遍较大。就业困难人员因自身职业技能差、文化低、年龄大等弱势,成功就业机会更少。此外高校毕业生增量、增幅创近年新高,受疫情影响,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激增,给本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挤出效应,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是职业培训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培训与就业联系不紧密、培训目标与实际效果相脱节、培训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培训任务和补贴政策不够合理等问题。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发展和应用,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储备的从业人员支撑,劳动者技能与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矛盾愈发凸显,需要有针对性加强培训,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是政府传统主导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创业需求。近年来,就业创业工作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征,比如空间上的开放性、需求上的精准性、服务上的信息化等等。但是,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化机制尚待健全完善,政府就业工作与市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合作较少,劳动者、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在就业促进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整合。区级层面统一的信息收集、发布平台,以及在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管理上与先进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创业后期跟踪服务不够、精准度不高。

四是新常态下劳资纠纷风险增大。面向疫情防控催生的外卖送餐、直播带货、线上教育等新模式新业态,在提供大量灵活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就业稳定性不强、周期缩短、转岗频率加快、就业地点分散,灵活用工、共享用工等新型用工的劳动关系界定不清、政策滞后、缺乏法治保障。劳动用工双方对疫情期间的劳动报酬、劳动时间、休息休假等问题产生分歧,劳动纠纷形势依然严峻。20201-9月,全区共受理各类劳动用工案件875件,拖欠工资596件,补缴社会保险124件,未签订劳动合同要求支付双倍工资32件,未支付加班工资44件,增长最为明显的是拖欠工资引发的纠纷,比往年增长59%,对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与之相应的政策支持、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待重视和完善。

为此,会议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立足机制,强化组织统筹,凝聚就业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综合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科学研判就业走势,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增强促进就业尤其是重点群体、重点行业就业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完善体系机制。健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提高就创业引导性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建立功能完备、制度体系健全、开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完善监测分析机制,强化规模性失业风险预警和防范。三是形成工作合力。部门街道同向发力,推动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会商就业重大问题,协同制定措施。指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协调自律作用,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合作,提升劳动者与岗位匹配效率。

(二)立足区情,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就业弹性。一是发挥集成改革优势。借助街道两赋两强、社区双做双增改革红利,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对辖区内未就业人员进行全面摸底,针对 “4050”、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近开展春风行动“培训就业直通车”等特色专场招聘活动,实现有就业愿望的困难群体100%推荐就业。二是发挥重大项目优势。充分利用新街口金融商务商贸区、老城南文化休闲旅游区等四大产业功能板块内的重大经济项目,搜集就业岗位,发挥重大项目促进就业的积极效应,带动大量岗位就业。三是发挥技能培训优势。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的专业优势,优化培训内容设置,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定单、定向、定岗培训,有针对性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

(三)立足市场,援企稳岗拓岗,扩大就业容量。一是保障市场主体稳定。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抵押贷款、提供信贷融资服务等举措,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就业。二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推进认知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新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项目建设,以数字+”全面赋能传统产业,推动商贸、文旅、金融等产业向融合新业态转型,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就业。同时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搭建家政服务有效对接平台,扩大其吸纳困难群体就业能力。三是推动新就业形态发展。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服务平台,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自主就业。研究补齐政策短板、制度短板、服务短板,促进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

(四)立足服务,完善保障体系,提升就业质量。一是创新就业指导服务。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运用“互联网+就业”模式,探索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加大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在更广阔领域实现就业供需有效对接二是做细重点群体服务。坚持分类帮扶、因人施策,健全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权益保护等服务,促进“精准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去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安置工作,确保他们得到充分就业。三是优化创业创新服务。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及时兑现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拓宽创业融资渠道,推动创新创业载体提档升级组建社会化遴选、培育机制,提高创业项目质量。加强与高校院所实质性合作,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邀请投融资机构、创业导师考察对接,加大创业典型宣传,切实增强创业的后续跟踪服务和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质量的提升。

以上审议意见,请区政府予以研究。研究处理情况及时征求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意见后,于2021210日前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书面报告。

 

 

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122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秦淮区2019年度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审议意见
下一条: 关于秦淮区稳就业保就业促创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535177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