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专项报告的审议意见
 发布时间:2022-08-05 浏览数:7962 【字体:

区人民政府:

秦淮区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国资办主任江涛作的《关于秦淮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以及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潘杰勋作的《关于秦淮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议同意《关于秦淮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认为该报告全面客观反映了区政府近年来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问题分析准确客观,工作举措务实可行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国有经济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当前特别要关注区属国企的经营性债务风险和资金链安全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请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关于秦淮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拿出举措,及时整改,并在4个月内将研究处理情况送交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于2022122日前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附件:1关于秦淮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2审议意见问题清单

 

               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2728

 

 

 

 

 

 

 

 

 

附件1

 

关于秦淮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于7月初,对我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区国资办、财政局等部门的有关情况汇报,调研了全区九大集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了初步审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2021年企业资产总额651.89亿元,同比下降6.90%;负债总额512.61亿元,同比下降9.69%;所有者权益总额139.28亿元,同比增长5.09%。实现营业收入29.23亿元,同比增长26.64%;利润总额-1.60亿元,当年减亏1.19亿元,同比减亏42.72%;上交税费总额1.92亿元,同比下降22.27%

(二)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

1、国有企业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有新作为。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全区产业发展服务,国企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21年实际完成投资83.2亿元,占全区比重31.6%,承担重大项目36个,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4.16亿元。升级改造扬子大厦、南京新工·秦淮科技园、悦动新门西等载体,承担小西湖、石榴新村、荷花塘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为秦淮产业提档升级、发展总部经济提供新载体,积极打造具有南京记忆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和城市新地标。围绕经济发展主线,深挖项目载体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秦淮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2、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有新担当。疫情期间,出台减轻企业房租负担实施细则,对承租国有经营性房产的中小微企业实施租金减免政策,2021年减免房租2200余万元,2022年上半年减免房租1.04亿元。积极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承担小区整治出新、保障房建设、黑臭河道治理、无物管小区托底等工作,优化居住品质,改善居住环境。从群众急难愁盼出发,深入社区民生工作站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宗旨,帮助解决电动自行车智慧充电桩建设、垃圾分类等难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动员部署国企干部职工参加疫情防控、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扫雪防汛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充分体现国企责任和社会担当。

3、国资国企改革在积极探索中有新进展。明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具体举措和改革任务,制定出台具有秦淮特色的“11+11”项改革举措,国企改革走在全市各区前列,受到市国资委充分肯定。优化国有资本产业布局,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展低效劣势企业专项清理,鼓励国企做大做强做优。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及市场化用工,健全奖惩措施,激发国有资本效率和增强国企活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承接盐城伍佑古镇建设,打造以中国科举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秦淮系列品牌,提升国企走向市场的能力。

4、国资监管效能在深入实践中有新提升。强化对国企投融资、产权变动、资金管控等的常态化监管,制定出台融资管理、协同监督等监管配套制度,明确授权放权清单,加大经营业绩指标、市场化指标考核比重,完善国企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规范区属国企融资行为,加强融资过程监管,降低新增融资成本,国企负债规模与资产负债率实现双约束,排查企业融资管控风险点,动态监控经营性债务变化,严防债务风险。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建立经营性房产招商工作流程,国有经营性资产共有2145处,总面积120万㎡,2021年实现租金收益4.1亿元,同比增长16.93%

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国企内部管理类行政化,项目决策科学性有待完善,管理成本大、费用高,人员普遍老化,高端人才紧缺。政府对国企及国企内部的国资监管、管理考核体系还需完善,企业市场化业务激励及内部绩效管理导向仍需加强,薪酬体系有待优化。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够科学健全。

(二)市场化程度仍需提高。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仍需明确,国企之间存在业务交叉、同质化竞争现象。国有资本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国企基本以承担政府下达的公益、准公益项目为主,市场化业务偏少。大部分国企收入和利润偏低,2021年国企净利润为-1.94亿元,处于亏损状态。

(三)经营性债务规模亟需管控。国企存量债务规模大,经营性债务增长快,还本付息负担重,融资成本高,国企偿债压力大,总体债务规模持续上升,长期偿债风险程度逐年加剧。部分国企经营状况不尽理想,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为银行贷款,风险相对集中。

(四)历史遗留问题尚需解决。政府与国企间的社会责任、经济职能界定不清,部分房产因历史原因难以办理权证,成为制约国企盘活资产、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制前退休职工生活补贴费用庞大,加之征收拆迁等信访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严重制约国企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国企发展基础。一要明确战略定位。认真分析研究未来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支持国企积极探索市场化主导业务板块。加快资源整合,坚持去同质化原则,把专而精作为核心业务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二要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研究部署,从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建立企业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标准。持续推进三年改革行动,优化治理体系建设,构建高效务实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履行好国企内部监督职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要厘清各方关系。厘清政府与国企间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职能、事权与财权等关系,加快启动对国企承担的以往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债务的审计工作,逐步降低国企债务负担。厘清资产互占情况,制定占用房产使用规则和租金计算方式,堵塞管理漏洞。

(二)坚持市场化导向,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一要提升市场化水平。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提高品牌溢价能力,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向外拓展市场化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制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二要完善考核体系。强化对国企差异化管理和考核,着力加强经营业绩、债务风险防控、资产保值增值、满意度测评等方面的考核,国企要优化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树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鲜明导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三要重视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员工队伍建设,灵活运用市场化用人机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有序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强对年轻员工的培养锻炼,形成有效人才梯队。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和互动交流,打造具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团队。

(三)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国资运营质效。一要提升资产管理效益。全面摸清国有资产家底,尽快清理低质无效资产、盘活闲置资产,建立灵活的经营资源合作机制,促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动态管理存量载体,深挖重点税源潜力,提升载体运营坪效。以资本招商为突破点,形成产业-资本-产业闭环效应。二要规范国企项目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决策机制,确保政府投资计划程序合规、规模可控。强化对项目前期的论证评估与实施中的监管,并在项目结束后对取得效果进行回头看,实现项目最优控制。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系统评估风险承担能力。强化外部审计监督与内部财务监督,为国企投资决策提供分析依据并监督整体投资项目活动。三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区政府牵头成立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工作小组,聚焦资产验收确权、历史旧账清理、改制前事业身份退休人员补贴等重难点问题,研究解决路径,保障工作进度,切实化解信访突出问题。

(四)强化国资监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一要加强债务管控。全面梳理、分析、评估国企既有负债和未来3-5年经营支出项目,动态性监管国企融资,做好经营性风险应急处置。强化对国企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的双管控,剥离国企政府融资职能。争取上级资金来源,细化债务到期时间,统筹发挥好国企间资金调度作用,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二要推动降本提效。从授信条件、服务质量、利率水平等方面综合比选金融机构融资方案;合理规划融资置换工作,有效错开还款高峰。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融资渠道向发行企业债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转变,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运营和建设,降低总体融资成本。三要强化监督责任。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明确我区经营性债务管理职责分工,细化国资办、财政、审计等部门重点工作。区政府要定期研究国企经营发展情况、决策重大事项、评估债务管控工作,主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配合区人大常委会及相关机构依法开展政府债务审查工作,推动国企成为秦淮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附件2

 

审议意见问题清单

 

一是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国企内部管理类行政化,项目决策科学性有待完善,管理成本大、费用高,人员普遍老化,高端人才紧缺。政府对国企及国企内部的国资监管、管理考核体系还需完善,企业市场化业务激励及内部绩效管理导向仍需加强,薪酬体系有待优化。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够科学健全。

二是市场化程度仍需提高。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仍需明确,国企之间存在业务交叉、同质化竞争现象。国有资本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国企基本以承担政府下达的公益、准公益项目为主,市场化业务偏少。大部分国企收入和利润偏低,2021年国企净利润为-1.94亿元,处于亏损状态。

三是经营性债务规模亟需管控。国企存量债务规模大,经营性债务增长快,还本付息负担重,融资成本高,国企偿债压力大,总体债务规模持续上升,长期偿债风险程度逐年加剧。部分国企经营状况不尽理想,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为银行贷款,风险相对集中。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尚需解决。政府与国企间的社会责任、经济职能界定不清,部分房产因历史原因难以办理权证,成为制约国企盘活资产、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制前退休职工生活补贴费用庞大,加之征收拆迁等信访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严重制约国企发展。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南京市秦淮区2023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下一条: 关于秦淮区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48448664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