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门西
 发布时间:2022-09-30 浏览数:13236 【字体:

金陵城南,聚宝门西。凤引九雏,龙翔集庆。

史前

南京城区出现的最早的道路曾从门西凤凰台一带经过,沟通鼓楼岗与雨花台,距今已有60005000年的历史。

六朝时期

六朝时期是门西历史上第一个繁华期。秦淮河一衣带水,风光秀丽,建立码头、浮桥,设置大市,逐渐繁盛。花露岗一带与雨花台连成一片,是古长干里的一部分,屋宇参差。

东晋时,今瓦官寺一带设有陶官,大规模烧造各种砖瓦陶器;后陶官移于秦淮河北岸,在原址上建号称藏有三绝(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雕塑家戴逵铸的铜佛像以及狮子国斯里兰卡的白玉佛像)的瓦官寺。南朝宋时,据传曾有凤凰翔集于永昌里,于是改名为凤凰里,筑凤凰台。

隋唐五代

隋唐时,因门西一带聚集了众多的六朝名胜,吸引大量文人墨客怀古探幽。李白游历凤凰台,所作《登金陵凤凰台》成为千古绝唱,世代流传。唐晚期,今花露岗附近曾为上元县(今南京)县治所在。南唐时,扩建金陵城,将秦淮河两岸繁荣地区都圈入城内,并在城墙南段开辟南门(今中华门位置)。门西今日之格局逐步形成。

宋元时期

宋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贸的繁荣,门西片区已形成凤台坊、长春坊、宽征坊、朝宗坊、建业坊、崇胜坊、保宁坊等居民聚集区。门西地区的不少地名和建筑在宋代已有记载,如杏花村、赏心亭等。集庆门、集庆路等地名则流传于元代。

明清时期

明代是门西的第二个繁荣发展期。明京城城墙的南段是在南唐都城的“南门”及周边城墙基础上兴建的,并改名为“聚宝门”。城墙与秦淮河将门西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地区,并逐步发展成民居、商业和手工业的集中区,奠定了此后六百年的街巷格局。“门西”之名亦逐渐在坊间流传开来。明清以来,门西地区一直是丝织业中心,织机遍布,锦绣成坊,所谓“机声轧轧说门西。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不少王府建于门西;清廷收复南京后,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亦有大量人口迁入门西,加上原有的居民,他们的繁衍形成了近百余年来定居门西的主要人群。

近现代

民国时期,手工业日渐衰退,门西主要为平民居住区。新中国成立后,门西地区较多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城市肌理和建筑风貌。丝织手工业的传统也得以继承,在明城墙下凤游寺一带先后建有南京第一棉纺织厂、南京印染厂、南京涤纶厂等。时至今日,许多非遗手艺仍流传于门西地区。

旧墙斑驳,封存着的是一段老南京的旧时记忆,炊烟袅袅,回荡着的是老城西人的家之味道。

 

作者:郭志军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愚园流光与风雅“人日”
下一条: 古桃叶渡的爱情传说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770651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