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珠巷”与“砂珠巷”地名溯源
 发布时间:2022-10-22 浏览数:9809 【字体:

记得当初刚来南京上学时,发现很多大街小巷都有一个怪怪的名字,比如螺丝转弯、三步两桥等,让外地人感到既新奇又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这些看似古怪的地名其实正是南京人的骄傲,是六朝古都南京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体现。

笔者一直生活和居住的秦淮区,作为古都金陵的起源、南京文化的摇篮,充满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地名俯拾皆是。据统计,全市70%的老街巷位于秦淮地区。每一个地名、街巷背后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条街巷上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千百年来秦淮深厚历史的记忆,不少地名的变化还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洋珠巷”和“砂珠巷”是笔者曾经居住过的两个地方,分别在此生活居住了多年。尽管如此,却因工作繁忙和琐事缠身,几乎从未对这两个地名有过太多的关注。虽然有朋友偶尔也会好奇地问我:你住的“洋珠巷”和“砂珠巷”两个地方名字好奇怪啊!是不是原来一个是“养猪”的地方、一个是“杀猪”的地方啊?我也曾经好奇过,但并没有做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

这次由于工作需要,让我忽然想起这个困扰我许久的“历史疑案”。虽然这两个地名没有桃叶渡、乌衣巷、长干里等那么闻名遐迩和故事满满,却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于是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请教了相关专业人士,对“洋珠巷”和“砂珠巷”两个地名进行了溯源查证。遗憾的是,关于这两个地名的资料记载很少,只能因陋就简吧。

“洋珠巷”位于升州路以南,东起中山南路,西至上浮桥,原来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小巷子,全长只有不到400米,后来在1998年拓宽改造成现在的样子。据传清代一官商在此巷16号营外国生产的玻璃珠等饰品,时人谓之“洋珠”,故称洋珠巷。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原名就叫“养猪巷”,因为人们觉得不太雅,遂改成了“洋珠巷”,但无从考证。洋珠巷的西段曾名“崔妃巷”,1951年并入洋珠巷。

“砂珠巷”地名里有“巷”字,但却不是一条巷子,而是一个住宅小区,是目前为止我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小区位于升州路以北、中山南路东侧,2000年建成。“砂珠巷”的地名来源也无从考证,因距离“洋珠巷”不太远,人们猜测可能也是与历史上的经济活动有关。历史地名的遗留,尤其是明代的户籍制度、职业世袭,造就了一批诸如箍桶巷、弓箭坊这些带有浓厚古典工匠气息的地名,给老城南增添了烟火气。

据不完全统计,秦淮区现存各类老地名1000多个,其中有部分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有许多地名由于城市建设、拆迁改造等原因已经消失湮灭在历史中。老地名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代号,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认真保护。


 

 

                     作者:刘希德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秦淮灯会——流淌在千年古都的璀璨星河
下一条: 历史上的门西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479823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