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7-06 浏览数:4843 【字体:

市规划资源局秦淮分局  李建波

2023627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秦淮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情况。

一、 编制背景和历程

2019年以来,结合机构改革,中央推进多规合一工作,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发改)、土地利用规划(国土)、城乡规划(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规划》是对全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全局性安排,构建了包含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确权登记、所有者权益、开发利用和国土空间的统一规划、用途管制、保护修复七个方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并作为各类建设活动的基本审批依据。

根据202311日起实施的《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全市建立市、区、镇(街)三级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秦淮、鼓楼、玄武、建邺四区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分区规划,规划成果经区政府常务会、区委常委会和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按程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2019年底,我区启动《规划》编制工作。2020427日区政府印发《秦淮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19-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秦淮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区建设局,区各个部门、平台和街道共同参与。202210月起,规划成果书面征求了市、区两级部门单位意见并修改完善。今年4月,通过市规划资源局组织的技术审查。《规划》编制期间,就秦淮全区在建、在研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进行梳理纳入,就全区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设施用地科学布局以及绕城公路外、宁芜铁路沿线零星散落用地整合提效,逐项沟通、细化落地。

目前,规划成果于525日经区政府常务会审议,530日成果草案向社会进行公示,610日经区委常委会审议,614日区人大组织会议进行指导。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现状评估与基础研判、战略目标与发展策略、区域协调与总体发展格局、用地布局与产业体系、要素资源与支撑系统、实施机制与近期建设等六个方面内容。

(一)现状评估与基础研判

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摸清了全区国土空间底数,全区现状建设用地48.26平方千米,占比98.26%,其中城镇用地47.84平方千米,区域基础设施用地0.40平方千米,其他建设用地0.02平方千米;农林用地0.54平方千米;其他类型土地0.31平方千米。

从经济创新、历史文化、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城市容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研判,围绕秦淮区全域城市化的用地特征、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特色和特而精、最南京的人文特质,客观分析秦淮发展的优势与挑战: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产业创新动能需进一步提升;历史保护意识持续增强,但社会参与度有待加强;交通骨架基本形成,但疏散能力与东部衔接有待加强;公共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部分优质资源短缺;老城疏散成效显现,但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二)战略目标与发展策略

响应国家、省、市和区改革发展规划要求,谋划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推进秦淮高质量发展,科学确定人口规模、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及发展指标体系。至2035年,全区规划人口规模80万人(现74.08万人),服务人口100万人,全区经济总量、人均GDP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围绕东西联通、南北兼容、古今融合的发展路径,坚持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的城市发展策略,提出秦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最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南京都市产业创新高地、秦淮河畔人文宜居城区的发展目标,明确秦淮有特色的商务金融集聚区、有魅力的文商旅融合体验区、有活力的都市产业创新先行区、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示范区的功能定位。

(三)区域协调与总体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方面,一是合力推进新街口、城南两个市级公共中心建设;二是加强与江宁、栖霞、雨花台等接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提升秦淮东部地区交通便捷性和整体交通区位度;三是依托环紫金山科创带加强产业联动积极融入全市一心两带、双核多点的创新空间格局。

总体发展格局方面,形成两核、三带、四板块的全区总体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两核为新街口和南部新城核心区,三带为明城墙-护城河风光带、外秦淮河生态廊道以及绕城公路和明外郭复合生态廊道,四板块为新街口现代金融商务区、老城南文旅商融合体验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南部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坚持底线管控,严格保护利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2.76平方千米)、钟山风景区名胜区(秦淮范围内0.21平方千米)两处自然保护地,形成一环多廊(绕城公路沿线绿环和秦淮河水系廊道等),两片多点(两片自然保护地、多个城市公园)的生态安全格局。

(四)用地布局与产业体系

用地布局方面,形成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四级公共中心体系,重点塑造新街口、南部新城、明故宫、东部地区、老城南等公共中心。规划全区居住用地占比37%、公共管理用地占比11%、商服用地占比13%、交通用地占比17%、绿地开敞空间占比13%

产业体系方面,围绕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赋能引导全域创新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一带两轴、三核四片产业布局空间,即新街口现代金融商务区、老城南商旅融合体验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部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

(五)要素资源与支撑系统

一是结合探索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系统梳理点状、线性、片状保护更新资源,积极塑造城河一体的特色空间,形成四类三级的保护体系,打造一核(中华门)、两片(城南、明故宫)、两带(明城墙、明外郭)、四轴(中华路、太平南路、御道街和大校机场跑道)的文旅展示体系。

二是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全域绿地开敞空间,结合水系、历史文化资源,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规划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5.34平方米。

三是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优化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养老、交通、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构建方便可达、公平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四是建设立体高效的交通体系,形成二横三纵快速路网和五横六纵主干路网;构建类型丰富的公共出行网络,实现轨道交通站点800米覆盖率78%、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100%,鼓励场站复合立体利用;打造以明城墙绿道、秦淮河绿道和明外郭绿道为骨架的慢行系统。

五是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严格传导落实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给水、污水、雨水、供电、通信、燃气、环卫、海绵城市、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规划要求,提高城市基础保障能力。

六是加强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传导市级地下空间总体格局,形成两城(新街口、南部新城中心)、一片(夫子庙)、多点的网络化、多节点的地下空间结构。加快推进新街口、南站-大校场机场中心、夫子庙中心等重点地区地下空间互联互通。

(六)实施机制与近期建设

突出空间治理机制,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的规划传导体系,建立全过程规划实施行动机制,开展定期城市体检和五年评估,依据体检评估结果监测规划指标,为长远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差异化的分类引导施策,全力保障省、市、区各类重大项目按期建设。

三、几点探索

(一)多举措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结合我区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创建,多措并举、分类谋划:一是老城走稳步塑特色提质增效。在做好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的前提下,保护产权人合法权益,保障不动产发展权益,鼓励多元主体提质增效,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持续推进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微更新、石榴新村城市更新(安全消险)门东饮虹园片区城市更新等项目;二是沿线小碎步整用地提升价值。整理宁芜铁路沿线营养学校、小天堂地块和LG南侧地块等零星用地;整合绕城公路沿线双龙产业园区、老烟厂三角地和郑家营-牌楼地区等散落空间,整合生成发展项目。同步谋划以河头地区、南部新城白地和七桥瓮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南京中心城区东南主入口和秦淮东部中央体育公园城市设计,争取市级层面支持,推动秦淮东部地区产业提升;三是新城大踏步人产城融合开发建设。对新城空间,增强规划设计水平,提升配套标准,加大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和互联互通,提升土地价值。

(二)以教育用地为试点,整合推进各专项用地提质

针对我区实际和教育需求客观状况,多次与市、区教育部门会商,梳理全区教育设施现状,分区施策,整体提升秦淮教育设施质量,支撑人文秦淮建设:老城片区注重教育设施危房消险和生均建筑面积提升,实事求是控制生均用地指标;东部地区合理预测教育资源需求,优化用地布局;南部新城落实优质教育资源投放,高标准建设教育设施。

(三)摸清存量家底,探索城市更新数字化支撑

借助此次规划编制工作,摸清全区各类现状建筑空间使用情况,特别是老旧楼宇情况,搭建秦淮区国土空间数据库。拟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关联,建设信息化城市更新支撑系统,助力社会存量资产提质增效,精准对接发展要素,为全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衍生新的增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纪要
下一条: 关于《秦淮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编制情况的调研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9292620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