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23-11-03 浏览数:4326 【字体:

“白局”作为南京唯一的地方性古老曲种,是南京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流布范围除南京市区外,尚在南京六合、江浦、江宁郊区及安徽来安、天长等地传播。

一、“白局”与织锦业的渊源

南京白局的起源和云锦有关。因明清时期南京丝织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云锦,因其精致华贵而受到皇亲贵族的青睐,在元、明、清三朝被指定为皇室御用品。当时织锦工作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织锦工人们便在织锦过程中,通过上、下手对唱、赛歌,或即兴创作顺口溜等方式,以消除劳累,抒发情感,充分释放在劳作时的身心压力。这种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就是南京白局的雏形。因为这种表演不收取报酬,全属白唱,又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故被称为“白局”,即白摆一局的意思。

二、语言风格及演绎形式的确立与发展

早期的南京白局,其演出形式比较简单,只有一、二把胡琴,艺人自拉自唱。之后,在伴奏乐器上逐渐加进了月琴、琵琶、三弦、云板、鼓板以及笙箫等,丰富了白局音乐唱腔。南京白局的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富有江南特色。与苏州评弹和锡剧不同的是,南京白局没有大段唱段本子,多数是讽刺或幽默小品。这跟它的出身密切相关:评弹是闲人的艺术,而白局则是历史上织锦工人工作时间的自娱自乐。同时,那就白局也不同于南京白话,白话以说故事、讲笑话为主,白局以唱小曲为主。值得一提的是,白局在其流传过程中,还曾在扬州留下了一个新品种——清曲。

三、南京白局的兴衰与流变

南京白局虽形成于元末明初,但关于白局最早的记载,却是成书于清代乾隆末年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 “南京调”是南京白局的土腔本调,又称“数板”或“新闻腔”。直到今天,“南京调”仍然是白局的基本曲牌。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总结,南京白局曾经历过“三起三落”。“三起”是指白局艺术最兴盛时期,分别为太平天国定鼎天京时期,清光绪初期,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蒙贸易之路复通时期。“三落”是指白局艺术衰败时期,分别是曾国荃破天京后,民国初年,以及“九·一八”事变后。

 

南京白局作为起源发展并曾广泛流传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性民间曲艺,其表演内容涉及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南京历史文化及地方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在面对多元文化交融和审美多样化的现代社会,白局作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一度濒临灭绝,如果不加以抢救和保护,那么白局将会失传,成为历史名词。


供稿:教科文卫委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愚园流光与风雅“人日”
下一条: 秦淮河畔的佛教寺庙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987860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