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乌衣巷背后的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2-06-30 浏览数:15913 【字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在课本读到这首唐诗时,未见其景,却早已心向往之。一个炎热的夏日,从夫子庙出发,歩过文德桥,看到一条幽静的古巷。窄窄的巷子,青砖铺就的路面,两边明清风格的民房,巷口牌坊上赫然写着“乌衣巷”。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似乎都在述说着东晋以来的王朝更迭、韶华流逝。那些和地名息息相关的故事,更是承载着许多的文化记忆。

关于乌衣巷名称的来历不同版本的解释。最传统也是最可信的说法是:东吴时期禁军曾驻扎此地,军士身着乌衣得名乌衣营,此地遂名乌衣巷。另一种说法是,其因王谢子弟皆穿乌衣而得名。想象着风流倜傥的贵族子弟乌衣诸郎,踏着马蹄,在古巷中扬鞭而去,倒也意趣十足。

进了巷口,黛瓦下的白墙上写着“王谢古居”,旁边是两扇朱门,立在门前,思绪纷飞。追溯到1700多年前,王导和谢安一位是东晋开国元勋,一位是救社稷于将倾的功臣,堪称东晋政权的“擎天双阙”。王导等拥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政权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谢安年轻时,隐居会稽东山,累辞朝廷征召。东晋简文帝时,谢安赴建康接任宰相,“东山再起”由此而来。他指挥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八万精兵击败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奠定了南朝近三百年安定和平的局面。

王、谢家族名人辈出之后又涌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谢眺等文化“巨人”,“王家书法”“谢家诗”的盛誉,给中国文化艺术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六朝的金粉和风流,给乌衣巷涂抹了绚丽浪漫的色彩。然而,随着一个时代的坍塌,乌衣巷的神话破灭,但千百年来,这里却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来此访古探幽。

杨万里的诗,咏出了乌衣巷中王谢故居的盛衰沧桑:

长干桥外即乌衣,今着屠沽卖菜儿。

晋殿吴宫犹碧草,玉亭谢馆尽黄鹂。

罗必元笔下的《乌衣巷》,落花啼鸟自有一番春意:

乌衣池馆一时新,晋宋齐梁旧主人。

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

余怀《乌衣巷》,字里行间流露着怆然凄凉之感:

年年花发旧乌衣,燕子于今归未归?

南渡衣冠犹自可,荆棘铜驼愁杀我。

夕阳西下,余晖映,忽然间,刘禹锡的那首又涌上心头,别有韵味。如今的乌衣巷,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模样,门庭若市、熙来攘往

 

 

                                                        作者:郑盼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长乐路上的“大夫第”——秦大士故居
下一条: 秦淮“小西湖”名称的由来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82971804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