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区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数:7725 【字体:

区二届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次会议文件

 

关于秦淮区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   

2020925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区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视察了区疾控中心、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召开了卫体专业代表小组代表及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了区卫健委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特色与亮点

多年来,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疾控中心为主阵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疾控预案、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强化职能,建立了指挥决策、专家咨询、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及后勤保障五大系统,构筑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组建了公卫服务、应急救援、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工作队伍,

顺利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和慢病防控示范区,区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全区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的暴发疫情,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始终低于全市发病水平,为建设“健康秦淮”、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特别是在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区政府第一时间建立起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迅速打通排查、隔离、检测、转运、救治全方位“防控链”,全区未发生1例本土病例,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挑战中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

二、不足与困扰

1、推进资源均衡、促进体系完善仍面临困境。因受资源、空间、资金限制,辖区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矛盾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目前,空间布局调整仍停留在书面规划中,东部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力度还不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空间受限,难以落实发热门诊、独立留观室、“一人一诊室”等设置标准,争创“社区医院”也有困难;疾控中心实际建筑面积仅2500平方米,实验用房面积800平方米,远未达到“总面积6150平方米,实验用房面积占35%”的规定标准,严重制约了疾控中心业务发展。

2、建立联防机制、实现快速协作仍存在梗阻。各部门、各街道联防联控机制落实不够到位、分工协作不够顺畅,疾病预防控制意识还不够强,特别是在资源统筹、体系建设、队伍建设、物资保障等环节还存在短板;自上而下的宣教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基层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定位尚不明确,公共卫生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医防体系割裂,亟待建立高位统筹、部门参与、联防联控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3、突破体制约束、蓄积发展势能仍存有压力。新常态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健康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的“主力军、主阵地”,在发展中还存在困难和瓶颈。区疾控中心编制不足、高级职称岗位稀缺,导致激励机制缺乏、人才流失;事业单位改革后,公卫单位取消相关服务收费项目,而补偿机制不到位,人员收入普遍下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体量和规模限制,业务拓展受限、发展瓶颈凸显,远远不能满足形势需要,以及医改任务和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和收入较同期大幅下降,医务人员却要承担一线防控任务,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4、优化队伍建设、落实应急保障仍凸显短板。在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长期制约机构发展的共性难题。在公卫单位,受编制限制,人才引进门槛受限,区疾控中心仅有54个编制,与服务人口数不相匹配;在医疗机构方面,医疗服务大多以 “全科医师”为主,受临床实践水平制约,60%以上缺乏传染病诊疗经验和职业警惕性,导致基层“第一道防线”不牢;传染病管理与慢病管理、预防接种、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信息无法融合,各部门信息交流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疫情监测和管理;另外,资金投入不足,阻碍信息化建设进程。目前,区内应急物资储备库房面积不足40平米,个人及现场防护物资只能按照标准低限进行储备,药品、消杀用品只能在区属各医疗机构分散储备。

三、意见与建议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整体重塑”规划。一要升级指挥阵地。完善联防联控机制,以疾控中心为主阵地,建设集中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明确日常组织管理机构及职责,引入志愿者、网格员参与,协助专业队伍做好宣传和隔离、救治工作;明确建设临时性应急救治场所(比如方舱医院)的备用地,打造规范化人才培训基地、应急演练基地、物资储备基地,建设指令清晰、指挥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应急指挥中心。二要优化防控网络。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加速推进南部新城公共卫生大楼建设,统筹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点分布,实现“资源重组、空间重构、品质重塑”,建设分级分流、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三要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专家库,快速高效做出风险评估和干预决策;在常规预警体系基础上,增设重大疫情报告热线电话,接受咨询、举报,强化群众监督。

2、开展卫生应急服务体系“提优升级”行动。一要搭建紧密合作“医联体”。以“院府合作”为契机,推进与省、市中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快“e联中医”项目进程,以信息化路径打通与三甲医院“绿色通道”,实现可疑患者、急重症患者快速、安全、科学转运;利用“医联体”、“护联体”工作平台,在学习、进修、交流中增加传染病专业,促进基层传染病防治能力提升,构建资源均衡、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二要加固医疗机构“防护墙”。常态化设置预检分诊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发热哨点诊室”,承担对发热患者的筛查、信息登记、跟踪、治疗、转诊等工作,发挥网底支撑作用;统筹院内预防保健、传染病报告管理和慢病管理等工作,定期开展院内感染防控专项督查、专题培训,强化基层医务人员防控意识和理念,筑牢疾病防控基层第一道“防护墙”。三要组建卫生应急“后备军”。优化民营医院发展环境,尝试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鼓励其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其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给予必要的补助;引导、指导所有高校、中小学设置校医院、卫生室或保健室,支持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置卫生室,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全面负责本单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打造疾病防控保障“开源节流”工程。一要加速推进“专业化”人才培育工程。制定人员“临时招聘”制度,在人员扩编的过渡期按专业要求招录备案制人员;推进疾控机构体制改革,提高人员绩效待遇;加强公共卫生人员规范化培训,定期组织公共卫生专员进行培训,组织应急演练,强化实战能力。二要加速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投入,充分发挥区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作用,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疾病监测管理数据库,增强信息采集、跟踪、分析处置能力,提高疾控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南京市慢性病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重点监测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掌握我区居民慢性病的流行水平,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和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三要加速推进“常态化”物资储备工程。依托辖区各医疗机构,点对点设立卫生应急物资仓库,由区物资储备中心统一管理调度;优化重大疫情应急物资运输调配程序,搭建政府管理、企业化运作、采储结合的采购平台,建立配送一体的重大疫情物资储备库和配送服务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平台,以第三方为依托,做好应急物资社会化物流运输服务。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免去曲伟同志职务的通知
下一条: 关于秦淮区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情况的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876110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