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29 浏览数:10539 【字体:

秦淮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李江新

2022年1月25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秦淮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秦淮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区二届人民政府工作实现顺利收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发展韧性显著增强。提前一年达成“十三五”主要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六个百亿台阶,2021年预计达13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70.1亿元增至110.5亿元,年均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市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38亿元。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新增商贸商务载体70万平方米,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引进市级以上金融分支机构26家;认知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20%。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309亿元,位列主城第一。市场主体扩容提质,总数达17.9万家,位居主城首位;新增规上企业906家,培育省市级总部企业43家,实现企业挂牌上市6家,税收亿元楼宇达21幢。

五年来,科创企业突破千家,创新引擎全面激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一切围绕创新、一切推动创新”的鲜明导向。在全市率先启动城市硅巷建设,携手驻区校企院所,盘活闲置载体57万平方米,科技产业集聚度达70%,连续三年绩效评价全市第一。创新“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形成数字经济、研发设计、智能交通等特色产业,建成日本、芬兰2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白下高新区税收年均增幅13.8%,综合考核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力做好“三棵树”文章,科技型中小企业五年增长13倍、超950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3倍、达485家,新增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32家,成立新型研发机构18家。市级以上科创载体增至56个,在孵企业及初创团队2500余家。以开放胸襟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引进高层次人才249人、“两院”院士9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及其团队成功落户。

五年来,文商旅加速融合,风雅秦淮更具魅力。以文化赋能发展,走出“文化引领、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囊括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示范步行街四大“国字号”品牌,“美丽古都、风雅秦淮”文化IP享誉全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4%。文脉古韵传承振兴,“一城一河”景观重塑,“三沿”片区展现新貌,明城墙、十里秦淮游线及休闲步道全线贯通;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馆,秦淮非遗馆、愚园等文旅新地标建成开放;夫子庙核心区及周边街巷改造升级,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东扩西延,熙南里大板巷、小西湖街区成为南京新的网红打卡地。文化产业加速集聚,国创园、晨光1865等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落地江苏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网络文学谷等一批文创龙头企业和优质平台,引入开心麻花江苏剧场,建成长乐剧场,“秦淮有戏”小剧场群初具规模。

五年来,老城新城协调联动,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持续推动老城新城联动发力。积极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有机更新路径,小西湖渐进式微更新模式获评全国城市更新示范案例,石榴新村危房消险更新试点受到国务院督查组肯定。加快推进老城宜居保障工程,整治老旧小区221个、房屋2011幢;实施棚改项目87个,惠及居民1.4万户;完成195幢在册危房消险,占全市总量的39.2%。南部新城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对标国际一流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一次性完成绕城内外整体征收搬迁,实现军用土地全面移交;创新EPC模式推动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骨干路网基本建成,中芬合作交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16条主次干道、300多条街巷环境整治,治理违建13500余处,新增机动车泊位近3万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从59%上升至81.6%,PM2.5均值从6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1微克/立方米;水环境治理成效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全域基本实现IV类水,月牙湖被评为全市首个省级生态样板河湖。

五年来,“两赋两强”形成示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先行先试,街道“两赋两强”、社区“双做双增”集成改革在全省推广。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7.6%,达7.5万元;累计帮扶自主创业2.9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3万人,新增大学生就业总量全市第一。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普惠,在全省率先推进“区管校聘”改革,着力提升7个幼教、9个小学名校联盟办学水平,组建郑外、秦外、钟英3个初中教育集团,义务教育实现名校联盟全覆盖;南外本部落地南部新城,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实现高起点办学。健康秦淮建设深入推进,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在全省率先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创成省首批社区医院示范区;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入驻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居家、社区、机构集成式中心城区养老模式向全国推广。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和“三年大灶”各项任务,连续五年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双下降”。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

五年来,区二届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组建设,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主动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推进,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双拥、侨台、人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1年,极为不易、极不平凡。全区上下在省市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巨大的不确定中不妥协、不松劲,坚持稳中求进,强化“六稳”“六保”,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稳步恢复、稳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3%,增幅位居主城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4%,税收占比达9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从发展的能级看,保持增势、动能强劲。加强经济工作一体化统筹,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发布南航秦淮创新湾区规划要点,南航大、金科院两所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建成开园,全市首个硅巷创新实验室在秦淮揭牌。全年净增高企64家,新增市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3家,孵化器运营成效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2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云创大数据作为唯一南京企业,首批登陆北交所。消费贸易拉动明显。举办持续全年的中国·秦淮666国际消费节,推出460多场消费促进活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7%。外贸进出口总额超770亿元,同比增长26%,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新增3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产业项目支撑有力。强化攻坚意识,7个省市重大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固投完成进度全市第一;首建中心、奥特佳总部大厦重启建设,新华社地块项目实现新突破。招商引资成果喜人。超级文和友、百胜集团数字化功能总部等项目落地,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5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亿美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9个。

从发展的韧性看,改革深化、治理升级。突出源头治理、流程再造、赋权增能,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便利。探索“一业一证”改革,实现25个行业“一证准营、一码亮证”,设立“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窗口,发出全市首张跨长三角地区营业执照,为企业提供“一专区、全链条”开办审批服务,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97万家,其中法人企业8212家,均列主城第一。基层治理集成改革纵深推进。实体化运作区、街、社区三级综合指挥中心,21个部门接入数据,实现社区网格排查问题线上转办,月均办件量超4000件。平安秦淮建设扎实有效。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完成3处市级挂牌重大火灾隐患、217栋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整改,2300余处“三合一”场所动态清零,新建安全充电桩8000余个。推动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区“苔花”调解工作室获司法部通报表扬。组织信访积案百日攻坚,积案化解总量和绩效位列全市第一,信访改革“秦淮经验”在全市推广。常态推进扫黑除恶,重拳打击电信诈骗,精准实施乱点整治,全区街面发案率同比下降13.9%。

从发展的底色看,天蓝水清、林绿城洁。狠抓环境治理工作,推动生态优势不断向发展优势转化。蓝天保卫战纵深推进。投入运行“五位一体”的污染防治智能化指挥中心,实现环境污染问题早发现、快处置。新建绿地9块、口袋公园1个,新增绿化面积3.1万平方米、绿道24公里。碧水攻坚战成效巩固。创新“1+N”综合管护模式,实现各级河长从管河道向管流域跨越,8个市考以上断面达标率100%,全域水质持续向好。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实体化运作城市更新办,出台秦淮“十四五”城市更新行动计划,重点推进15个居住类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光华路、秣陵路等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造状元境、苏家桥等50条精品街巷。

从发展的温度看,以人为本、实事惠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解决各类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十项39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基本民生保障扎实。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解决大学生就业8.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关爱困难群体,建立主动发现、先行救助、联动保障的社会救助机制,发放各类救助金9350万元,受惠群众达15万人次。社会事业稳步前进。重点关注“一老一小”,全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增至14个,街道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助餐点实现全覆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57万人次。稳步推进游府西街小学等24所学校“校安工程”建设。发布为教师、学生办实事“双十条”,“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省市优质园就读幼儿占比达96.6%,通过学前教育省级普及普惠区核查。区获评“2021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疫情防控常态长效。禄口国际机场疫情发生后,全区“总动员”,迅速转入战时状态,有效化解潜在风险,切实关注重点人员,累计核酸检测6轮、330余万人次,以最快速度阻断疫情传播。推出助企纾困“秦淮十条”,为各类中小企业兑现政策补贴超4500万元。建立疫情防控平急转换工作机制,实现重点人员核查管控不过夜、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应检尽检”,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全面落实闭环管理。

各位代表,五年的砥砺奋进,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五年的风雨兼程,让我们切实体会到,只有党员干部时刻把发展和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才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五年的笃行不怠,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只有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把自己摆进去、把使命担起来,才能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创造不平凡的事业。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此,我代表秦淮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秦淮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省、市相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明确了新要求,区第三次党代会科学擘画了秦淮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新一届政府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谋划布局、整体推进,全力以赴把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美好现实,聚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全面开创“强富美高”新秦淮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区党代会部署,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力推进“特而精、最南京、高质量、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打造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标杆城区。

围绕总体要求,经过五年奋斗,以“五个争当典范”实现赶超突围新目标。

——注重坪效提升,在融合创新、产业升级上争当典范。主动融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局,深耕校地融合、推进全面创新、提升产出贡献,着力优化“一园一巷两湾区”的创新格局,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布局,打造全域创新生态样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领军人才数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抢抓南京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业态,招引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厚植税源经济,实现总部企业、规上企业规模倍增,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数量位居主城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全市领先。

——注重协调发展,在城市更新、品味彰显上争当典范。完善老城新城融合共生、协同发展机制,一体推进规划建设运营,持续深化资源整合、力量聚合、管理融合。高品质保护更新老城,综合运用“留改拆”等更新模式,因地制宜实施荷花塘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为南京城市更新提供更多经验;完善背街小巷长效管理机制,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高水平全覆盖。高质量开发建设新城,基本建成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形成“街巷纵横、绿道延展、密路网小街区”的城市风貌,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中央活力区、都市圈总部集聚区、现代化主城新中心。

——注重优质均衡,在共同富裕、生态宜居上争当典范。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让每个秦淮人都拥有奋斗圆梦的机会。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确保不少于80%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更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每个秦淮人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抓好治气、治水工作,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5%以上,全域水质稳定提标,让秦淮成为近悦远来的美丽家园。

——注重数字赋能,在文化强区、品牌塑造上争当典范。坚持抓好保护传承,统筹推进西街地块、机场跑道公园等重量级文化项目,完善老城南、新街口、南部新城等片区文化联动发展机制,营造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氛围。挖掘文化基因的产业价值,统筹文商旅融合发展,加快创成更多的示范步行街,培育壮大新零售、新文创和首店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不断放大品牌文化活动效应,持续抓好秦淮故事系列精品创作,提升秦淮文化国际影响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中走在前列。

——注重系统集成,在基层治理、安全稳定上争当典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基层治理集成改革,不断完善经济一体化和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推动社会信息全面汇聚、城市运营全程监管、隐患风险全域掌控、联合治理全向打通,显著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样板。持续推进法治秦淮、平安秦淮建设,强力整治老旧高层楼宇、“三合一”、“九小场所”等重点风险领域,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确保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城区更具韧性、更加安全。

 

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三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性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实际使用外资超2.8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定标准以内。约束性指标是:节能减排、能耗强度和大气、水环境质量达到省市考核要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坚决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抓发展、守底线、惠民生、提效能,确保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一、坚持质效并举,在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经济贡献度上展现新作为

以提高财税效益为中心,实施经济加速发展“1+6+1”行动,助推区域经济实现量的较快增长、质的稳步提升。

大力培育增长动能。加快金融业特色化发展,推动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落地,规划打造“证券+资管”新金融集聚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5家,实现金融业营收增长10%;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助推2家企业上市。推动商贸业高端化转型,加快金陵中环、华润万象天地等载体建设,实施新街口环境品质提升一期工程,改造升级南京新百等商业综合体。加速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智慧升级。推出数字经济应用场景100个,总投资超30亿元;新增5G应用项目15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速达25%;聚焦软件信息、智能制造、无人机等领域,加快双龙产业园出新改造和都市智造园项目建设,实现都市工业产值24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

加快推进产业招商。发挥政府投资母基金作用,引入头部创投机构设立子基金,助力项目招引和产业培育。全年举办产业招商推介活动不少于30场,引进投资百亿元项目1个,十亿元以上项目12个,落地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不少于10家,计划实际利用内资120亿元,签约项目投资总额610亿元。坚持以坪效论英雄,有序推动低效载体改造升级,重点推进苏豪大厦、友谊商务大厦等10个老旧楼宇品质提升,全区重点楼宇(园区)税收坪效提升100元/平方米,新增亿元楼宇2幢、亿元园区1个。

持续推动消费升级。以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不断发掘消费潜能。赋能新消费,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模式,新增直播工作室200间,引进销售额2亿元以上批零企业50家。推出新场景,全年举办各类消费活动超400场,其中新品首发、首秀等特色活动超50场。发掘新赛道,创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基地,实现跨境业务增长30%;支持老字号焕新发展,在夫子庙、门东等片区打造老字号集聚区,引进省级以上老字号门店5家。提升开放度,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争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增外贸企业100家。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把重大项目作为稳增长的“强引擎”和“硬支撑”。提升项目推进效率,统筹评审、招商、建设、运营一体化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编排重大项目123个,其中产业项目44个,年度计划总投资268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超15%。加速攻坚项目突破,确保新华社地块挂牌、万锦汇项目开工、中航科技城项目实质性推进,完成天一阁、香港城等地块前期研究。加快在建项目进度,确保威新科技服务中心等3个市级重大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白下高新数据产业园等50个项目主体施工,三十四标等14个项目竣工。

二、深化创新驱动,在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上展现新作为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深化科技合作、构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全力建设“巷湾园”创新载体。探索高校院所“共享平台”运营模式,高标准推进南航创新湾区、南理工数字经济创新湾建设。加快柳树湾数创科技园、五十五所中电芯谷二期改造,提升紫云智慧广场、硅巷国际创新广场载体质效,加速OPPO至美科技广场建设,全年新增科创载体10万平方米,通过国家、省级科创载体认定2家,入驻企业总量超千家,实现载体数量、质量“双提升”。

加速培育“专精特新”创新主体。持续做好“三棵树”文章,构建“科技创新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创新标杆企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00家,引进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市级以上“三中心”5家,实现高企总数超500家、营收突破300亿元,新增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15家。

精准优化“秦淮服务”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争创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举办科技创新产品交易市集,发布科技创新产品23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0亿元。主动协助驻区高校申报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打造校地合作科创特区。依托海外人才联络站、欧美同学会、高校校友会等社会组织,建设科技创新专家智库,在全省率先建立区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体。全年引进培育高峰人才1人、创新型企业家12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4人、博士后10人,开展创新人才智库、创新人才交流对接活动10场。

三、优化功能品质,在提高城市发展能级上展现新作为

完善老城新城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以高水平建设管理让城市有温度、见质量、可感知,加快塑造现代化标杆城区风貌。

推动老城更新加速蝶变。围绕民生改善、环境再造和产业重塑,完善规划、土地、金融、审批等配套政策,探索专项债等融资模式,推动城市更新从“土地开发型”向“资产运营型”转变。坚持共建共享,扩大公众参与,有序推进社区规划师试点,探索产权人自我更新,实行属地街道、国资平台和多元产权主体捆绑运作模式,分类推进矛盾突出项目、特殊政策项目和建成展示项目。重点推进饮虹园、小松涛等项目建设,启动安品街、钓鱼台、黑廊巷等3个项目前期研究,完成20个老旧小区整治。

推动新城建设快出形象。全面推进南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承天大道等“断头路”贯通,基本完成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初步展现“密路网小街区”风貌。加快推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等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国际路社区中心、校场一路综合体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南京外国语学校竣工投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完成“零碳未来城”专项规划,推进智慧灯杆等低碳示范项目,构建外秦淮河、响水河、机场河围合的活力水环,加快神机营公园等绿地建设,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区。

推动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彰显。坚持文化引领,聚焦文化创意、网络文学等细分行业,培育文化辨识度强、价值转化率高的文旅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超9.6%。加快推进科举博物馆二期、周处读书台等项目建设,形成一批文化新地标。实施文化浸润行动,推动非遗进景区、进街区,建设家门口、全天候的公共文体空间,全年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500场。提升明城墙、秦淮河文化传播力,办好“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展现品牌形象。

推动城市治理系统精细。全面推开城市管理“三支队伍”街面巡防,突出“一片三点”责任区,实现管理执法一体化、常态长效不间断。紧盯背街小巷治理短板,实施南华巷等20条街巷道路大修,狠抓“到边到角”深度保洁,提升居民家门口环境水平。创建79个垃圾分类省级达标小区,确保收运打卡率100%。以特许经营方式推进4个停车场项目建设,充分用好市级停车管理系统,实现智慧引导、网上预约、错时共享,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全面推进市场化物业为主、国企物业为辅、街道物业服务中心为补充的高质量物管全覆盖,切实提升老旧小区管理水平。

四、突出共建共享,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

坚持发展为民,促进共同富裕,以真挚情怀、务实举措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秦淮群众幸福指数。

筑牢增收保障体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常态化援企稳岗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新增大学生就业6.7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9万人次以上,确保退役军人安置率达100%。推动社会保障全覆盖,实施重点群体降费减负“稳参保”、扶贫帮困“助参保”;强化困难人群托底救助,推进“物质+服务+智慧”新模式,努力让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困境儿童等群体生活更有尊严、更好融入社会,争创民政部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示范区。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19所学校校舍更新改造,完成紫杨佳园、夹岗片区等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成立名特优教师成长学院;深化“区管校聘”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正向流动比例达15%以上,骨干教师占比超45%。推动健康秦淮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名优医院合作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开工建设区公共卫生大楼;完善七桥瓮体育公园设施,建成机场河北段、广洋河东段健身步道,更新改造40处全民健身工程点。推进全龄友好城区建设,新增家庭养老床位600张,为200户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建设2个认知症老人照护专区和2个示范性助餐点,建立1000平方米以上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3个。

深化生态保护攻坚。以“韧性河湖”为基础,夯实暗涵、管网等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精准调控引水补水,力争市考以上断面达Ш类水;以“水系流域花园+”为主线,试点创建西玉带河、月牙湖“幸福河湖”,进一步擦亮秦淮“水名片”。健全多层次、网格化智慧环境监测体系,持续攻坚大气、扬尘污染防治,加强工地、餐饮污染管理,确保全年PM2.5、PM10、空气优良天数达标。落实“双碳”要求,推进分布式光伏改造、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等绿色低碳项目,开展老城更新绿色建筑规划研究,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探索创建“碳中和”示范区。

五、注重担当落实,在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上展现新作为

始终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着力强化政治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令,更加坚定地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持续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视问题整改,始终在党的纪律规矩边界内同心谋事、齐心干事、合力成事。

大力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着力提升政务效率,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决用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来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和资金绩效管理,一般性支出压降10%,政府性债务率稳步下降。用好“三项机制”激励担当,落实“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优化质量强区工作,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深化社会治理改革,推进跨领域跨层级综合执法,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综合指挥平台,持续推动基层减负明责增效,确保力量真下沉、数据真打通、问题真解决。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行动,进一步推动区属国企做优做强。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动人民群众及专家参与决策,提高行政决策民主性和科学性。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

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任务,开展不间断排查、整治、执法,持续压降安全生产事故和火灾事故。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从严抓好食品药品监管,筑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抢抓全省“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机遇,全力攻坚化解一批积案,实现信访积案总量和越级进京访登记总量大幅度“双下降”。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舆论引导。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定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

各位代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对发展新常态,本届政府必须在“两个确立”的深刻把握中坚定方向。要持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聚精会神推动秦淮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必须在“两个大局”的机遇挑战中稳中求进。要迎难而上,直面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奋进,大力推动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必须在“两个循环”的发展格局中争做示范。要扬长补短、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和秦淮特色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在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示范区中积极作为、走在前列。

各位代表,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每一个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坚定信念、践行忠诚。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敢想敢为,又要脚踏实地、善作善成,以务实过硬的担当,坚决把秦淮发展的事情办好,奋力推进“特而精、最南京、高质量、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努力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南京市秦淮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秦淮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下一条: 秦淮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7893586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