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01 浏览数:1636 【字体:

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焰

2023927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社会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召开区民政局、人社局、残联、红会等职能部门汇报座谈会综合掌握全区面上社会救助制度总体落实情况查找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邀请市人大社会委共同下沉来凤街社区观察点,聚焦秦淮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区民政局、部分街道和社区观察点面对面交流,一线了解困难群众所急所盼及基层经办人员、能力、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短板,反映需市级层面统筹解决的相关问题,(如人户分离增加经办难度、市级层面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通过与市人大议题联动,以期更好推动难题破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和省市部署要求,将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作为重要任务在体系构建、机制健全、精准规范、改革创新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探索实践,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主要体现“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完善统筹协同工作格局。制定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由27个部门、12个街道共同参与的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推行 全科政务受理、全科社工办理,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救助事项 一站式服务注重链接社会资源,形成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格局利用99公益日慈善一日捐等公益品牌项目,每年募集善款约700万元拓展救助的温度与广度。

二是着力构建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围绕 “8+1”社会救助制度框架,按照项目救助分层次,对象帮扶分类管理,推进最低生活保障扩围增效,加强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拓展技能培训学业辅导、探访照料等服务类救助探索现时现地新市民流动人口急诊救助等急难救助新路径,推进从兜底救助向多样化保障、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从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转变,基本构建起以低保特困为核心层、以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为中间层、以临时性困难为外圈层3个救助圈层,形成以生存救助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推动社会救助梯次覆盖

着力提升便捷精准服务效能积极创新探索,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特困人员和临时救助审核审批权限下放至街道探索居住地申请、户籍地办理急难救助模式,通过数据排查、网格巡查、入户核查,将依申请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相结合通过我的南京”“秦助通等手机APP客户端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 “指尖办完善社会救助大数据监管中心,推进困难群体信息比对、实时监督预警、信息汇聚及动态帮扶,推行“残疾人一件事”改革,实现低保、特困、残疾人等多项救助互联互补,探索个案会商、一事一议方式,妥善化解社会救助疑难杂症,不断提升社会救助主动性、时效性和精准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衔接、部门协同不够顺畅社会救助碎片化工作局面未根本改变,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需进一步加强。救助政策和信息分布不同部门,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多部门协作配合整体性还不够,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仍需有效整合和系统集成。救助信息共享同步存在壁垒,各部门建设信息平台,但跨部门数据共享存在观念、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掣肘,信息共享不全面、不及时,影响社会救助对象的主动识别动态监测 、精准服务效率。

(二)救助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够适应当前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依然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资源挖掘链接不够充分,社会救助一体化推进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救助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慈善事业、经常性的社会捐赠活动还未形成规模,由于救助资金有限,救助标准仍然较低,覆盖面也不够广;救助项目以政策性生活救助为主,服务类救助供给不足造血救助有待加强,通过购买服务为救助对象提供个性化救助服务尚在探索中,救助对象现实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

(三)基层工作能力与要求不够匹配。放管服改革后,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审核审批权限下放至街道,加大了基层的业务量和工作量,基层救助工作人员往往身兼多职且流动性大,专业服务人才不足,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救助政策繁杂,越来越高工作时效和质效要求,现有的救助力量配备、素质状况、承接能力面临较大考验。社会救助工作领域是矛盾冲突的高发地,一线工作人员问责心理压力大,容错纠错机制亟需细化完善和落实执行

三、相关建议

(一)扛起兜底保障责任。以创建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示范区为抓手,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准确把握社会救助各项制度之间、社会救助和其他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进一步深化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的高效耦合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高位推动、考核促动、多方联动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平台跨部门、跨层级实现数据归集共享互联互通,最大程度整合救助资源,加强各项政策衔接,密切工作协同,健全完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互衔接、合力保障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兜牢兜准民生保障底线

(二)提升精准救助水平。聚焦困难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分类施策打好精准救助组合拳。加大大数据预警+主动救助力度,完善跨部门数据比对分析、动态监管预警机制,推动政策找人”“补贴找人”“服务找人”。探索困难指数多维评估体系,根据救助对象困难情况和救助需求,提供类别化、差异化救助措施,实现从面上政策的大水漫灌到聚焦个体的精准滴灌加快推进救助方式由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变,梳理救助对象高频服务需求,形成服务清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力量扩大服务供给,拓展服务内涵。更加注重发挥促发展作用,加快推进由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拓展资源链接、技能培训、就业岗位、产业项目等帮扶服务,提升困难群体内生动力。落细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政策,持续深化温情救助改革,优化完善 “新市民”救助途径,扩大救助覆盖面,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众走出困境

(三)增强基层服务质效。社会救助工作重点在基层,要确保社会救助审批确认权限下放工作“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充实街道、社区社会救助力量,加强人员配备,推动专岗专责,打造一支更加稳定、更加专业的社会救助队伍。采用以会代训、专题培训、业务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重点提升基层社会救助责任担当、规范管理、主动作为、风险化解和工作保障等方面业务素养能力进一步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经办模式推动救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便捷。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把常态化走访排查困难群众列为社区“两委”工作重要内容、列为社工和网格员巡查重点工作,真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提升 “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及时性,确保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基层社会救助领域激励担当作为容错免责减责工作的通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激励基层工作人员担当作为,夯实社会救助工作基层基础。

(四)完善社会参与格局加强政策统筹和资金引导,撬动更多社会力量、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积极探索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志愿服务有效衔接机制,引导慈善组织发挥自身特长,开展各类慈善捐赠作为救急难的有力补充。发挥五社联动作用,探索“慈善+社工站”双驱模式,引入公益慈善资源,通过公益项目创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开展助老、助残、助学等服务,促进社会救助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逐步构建起综合救助大格局,实现弱有所扶、弱有众扶、弱有强扶,让秦淮更有情怀、更有温度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关于秦淮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9271236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