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区(原白下区)近二十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社区减负增效,也进行了多种尝试。
主要表现在: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街道社区化问题,下改上不改问题,居委会无法自治问题。
主要体现在:社区再行政化问题,社区居委会边缘化问题,居站之间利益矛盾问题,居委会自治并未真正实现。
主要表现在:政策变通问题,政治传导问题,统筹协调问题。
网格化所内涵的以社会控制为主旨的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弱化了社区自组织治理系统的生成,不利于社区的减负增效。
影响社区减负增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部门权责不清,基层政策执行不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减负政策不合实际,缺乏务实作风;考核偏差,激励方式单一;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有效参与不足;专业社工力量薄弱,有待提升;信息壁垒,传递滞后。
转变理念,正确认识社区“二重性”是促进社区减负增效的思想基础
当前社区居委会组织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自”与“治”失衡,“治”重于“自”,“自”被“治”所压制,需要我们积极创新探索。作为政府要从社区治理的“操桨者”转型为“导航者”,发挥其引导、支持、协调和监督功能,将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和支持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各项公共事务,扶持社会组织的生成、发育和成熟,并致力于培养公民自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要当好社区建设的监督者,为社区治理严格把关,对社区居委会的政策执行过程、财政运营状况中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督,推动社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前要切实把社区减负增效落到实处,防止任务“箩筐化”,要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科学确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加大对进社区工作事项的统筹和审核力度,逐步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在社区的互通互联。要破除过度“留痕管理”等形式主义,进一步减少各类台账,切实减轻社区行政工作压力,让社区工作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居民自治,投入到更精准、更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中去。
重塑组织架构,理顺职能体系是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的组织保障
应按照法定化原则对城市政府层级间的事权责任进行划定,严格划定政府及其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权责边界,建立明晰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职责权限清单、负面清单及准入清单等,明确政府各不同层级、部门之间在治理过程中的责权归属。同时进行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街道办事处权力清单”编制工作,实现全区街道权力清单规范统一,为社区减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理顺区政府、街道与居委会的关系,建立明晰的权力划分框架,实现基层治理中各种不同层次与部门之间责权适配。建立准入制度,自上而下建立严格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从严控制准入的事项、条件、方式、程序。建立以“服务”定位“网格”,以“网格”促进“自治”,以“自治”促进“服务”三位一体系统,将网格变成一个为居民服务的扁平化的服务平台。通过网格内社区服务的提供,根除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给城市社会带来的人际疏离的陌生人世界感,通过社区居民自身的共同行动和共同参与重建社区友爱互助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使社区重新成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核心要素的自治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
通过技术赋能,提高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是落实社区减负增效的重要手段
明确部门职责边界,避免信息重复收集造成的信息资源浪费,实现“横向一网通办”。要多为基层分忧,对新的操作系统、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的开发和运用也要有准入制,避免重复建设、数据“打架”和一味追求“点击量”的现象出现。建立集政务服务、综合管理、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应用于一体的社区服务全域性平台,实现社区服务事项的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成办理、统一反馈以及全流程监督,并且在社区服务一体化、公共支撑一体化以及综合保障一体化等方面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纵向一网通办”。开通社区官方微博,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解决社区居民各类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推广社区“时间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将社区居民的“爱心行为”存入社区云档案,引导居民完成爱心行为和支取居民爱心时间以解决居民需要,通过这种“选择性奖励”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是夯实社区减负增效的根本基础
要根据社区管辖人口规模和承担的工作职责、任务,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社区工作人员配备标准或职数,使社区工作人员配备有统一的依据。要建立完善的业务培训制度。有计划地针对新入职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培训内容,包括办公软件操作、心理咨询、法律知识、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技巧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开展技能比拼、经验分享、前往优秀社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实效,提升社工能力。要优化岗位薪酬制度并完善动态调整和职业成长机制。根据工作岗位、社区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资格水平等综合因素,设置岗位等级序列,建立与岗位等级相匹配的薪酬管理体系,对突击性工作任务在讲奉献的同时,也要考虑给予一定的补贴,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构建起社区工作者阶梯式内部发展通道,逐步拓宽社工职业发展渠道,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促进社区基层治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保障社区减负增效的关键因素
要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克服思想上的私心杂念,转变观点,改变任务层层加码,压力层层“甩锅”的现象。要树立为社区基层服务的思想,坚决杜绝什么事都靠开会发文让基层干部去落实,处处留痕。要健全考核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各级部门督查、检查频率,让基层干部把有效工作时间用于真正服务群众需求上。要科学客观对待基层干部的失职失责行为,善于综合运用提醒、鼓励与督促多种手段,构建问责、容错、纠错、整改相互衔接的系统化链条,落实科学追责、按级负责,避免制度的简单套用和形式主义规定,防止问责滥用,避免责备求全、以偏概全,造成背着处分干活竟成基层干部普遍现象,使社区基层工作者掌握社区治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育社会组织,推动多元共治是完善社区减负增效的有效补充
要大力培育专业性、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使其成为社区减负的好帮手。通过建立孵化基地,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实行备案制度,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大力培育和完善专业性、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基地建设、项目培育、人员培训、公益创投等,推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专业化需求,实现“减负”与“增效”共同推进。要发挥业委会在小区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在党建引领下的“红色业委会”。要督促物业管理公司承担起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要有序释放和搭建居民自下而上参与的各种机会、渠道和载体,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居民代表会议、协商议事、居民听证会等基层民主决策实践,让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治理发展的各环节,通过激发基层活力,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化,全面推进基层全过程民主自治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