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中医事业和秦淮区中医院标准化建设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5-11-06 浏览数:11979 【字体:

秦淮区卫生局  金宝强
2015年10月29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
    根据本次主任会议安排,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对秦淮中医事业和秦淮区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一、主要工作
    我区历史文化悠久,中医积淀深厚。近年来,在省、市卫生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区坚持立足区情,以巩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成果为抓手,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为核心发展战略,加强“三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建立区域医疗服务联合体;推进中医文化建设,传承中医国粹,全区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中医门诊量及中医诊治率居全省同级医疗机构之首;今年,我区顺利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省级检查,得到了较高评价,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荣誉称号。
    (一)加强“三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质量
    加强中医药自身能力建设,通过打造“名科”、 培养“名医”、 建设“名院”,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是打造中医特色品牌专科。我区有一批深受居民群众欢迎的中医特色专科:秦淮中医医院的中医妇科、中医针灸科,止马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肿瘤科、中医骨伤科、儿童推拿科,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康复科,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中草医院)的中医皮肤科、中医外科,淮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针灸科,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蜂疗科等等。在继承现有传统中医特色的同时,我区加强与省中医院的合作,引进中医名家,扶持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科室的建设,培育中医名牌科室,促进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整体实力的提升和特色发展。目前,中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脾胃科、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内分泌科、秦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等科室已成为区级中医特色科室。
    二是培养中医后备人才。我区采取立足现有人才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快培养,使中医队伍素质不断优化,后继有人。通过“师承带教”,选送出11名医德医风好、中医基础知识扎实的中青年中医,分别师承7位名中医,其中妇科4名优秀青年中医被省厅确定为省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通过“青苗计划”,培养13名中医医师,第一周期2年学习任务已完成。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医医师岗位培训、到三级医院进修深造,提高中医医师服务能力。通过联合区科委开展“秦淮区区级名中医评选”,产生了临床经验丰富、群众认可度高、有一定影响力包括省中医院、市中医院在内的28名区级名中医。通过优化中医人才的引进,拓宽中医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中医学术的传承。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省、市名中医45人,区名中医28人。近三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引进中医医师56人,其中有26名硕士研究生、6名副主任中医师、7名中级职称中医师,充实了基层中医卫生队伍力量。
    三是合力打造二级甲等中医院。在区委区政府、秦淮区人大及卫生局领导的关心下,通过多方协调争取,区委区政府于今年上半年通过决定,秦淮区中医医院原址上扩大规模,将原工商局的房子(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置换给秦淮区中医医院,用于中医医院的标准化建设,打造融基本医疗、特色专科、养生保健服务及中医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的二级甲等中医院。目前,区中医院建设立项工作已完成,抽取了招标代理公司,由招标代理公司进行设计招标,产生了南京华夏天成设计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
    (二)实施特色发展,推进区域中医医疗服务联合体建设
    我区以改革为动力,以夯实中医药服务网底为基石,深化医联体建设,实施中医特色发展战略,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是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合理规划现有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制定了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建立以省、市中医医院等三级医院为龙头,区中医院等二级中医医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将中医综合诊疗区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必备诊疗区域予以建设和发展,分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中医科、中药房,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室。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综合诊疗区设置率100%,中药房设置率100%,中医执业医师配备100%,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100%。
    二是加强中医综合诊疗区标准化建设。中医综合诊疗区是集中设置中医门诊、中医专病专科、针灸推拿理疗、中药房、煎药室等科室,目的是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就诊时间,方便群众就医。我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改造,全面梳理和规范了中医诊疗科室的设置,加快对中医诊疗设施设备更新力度,逐年更新中药饮片柜、中药调剂台、针灸推拿床等设备,确保中医科硬件达标,设施设备完善,中成药、中药饮片数量齐全。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10家达到了标准化建设水平。
    三是建立区域中医医疗联合体。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中医技术优势,加强与省中医院对口合作,全面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省中医院的一个重点专科“结对子”,建立一中心一中医特色发展格局,推进医联体成员单位人才、技术、资源、管理、利益五方面资源共享;建立“双向转诊”服务机制, 畅通门、急诊服务通道,简化就诊流程。对联合体范围内患者做到一预约,三优先,同互认、同管理。省中医院开放联合体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预约挂号和转诊服务号源,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约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对辖区内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共同进行管理和指导。初步实现了联合体范围内的有序就诊状态,形成了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医联体“秦淮模式”,推动秦淮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三)传承中医国粹,打造秦淮中医药文化品牌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我区作为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更需要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更需要体现中医的基本特征,更需要巩固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是认真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研究中医药在慢病干预、预防保健中的方法,规范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将中医药服务送进社区、送进家庭,将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方法,提供给社区居民,实现社区中医药飘香。目前,我区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36.55%和90.07%。我区还积极试点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开展穴位按摩、预防保健操等中医干预工作。目前,共计管理服务2000余名Ⅱ型糖尿病患者。
    二是凸现中医文化品牌优势。我区利用自身中医特色品牌优势,进一步传播中医药文化。区中医院作为全区唯一一所二级中医院,邀请市民来院现场观摩中药汤剂煎制流程,让广大市民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手,建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临床实习基地”,向外国留学生传授中医针疗技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止马营、夫子庙、秦虹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流感流行期及春季蚊虫高发期,还自制中药香囊提供给市民,增强抗击病毒及蚊虫侵扰能力,让神奇的中医药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挖掘中医药文化底蕴。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内涵,突出秦淮卫生事业的中医药文化特色,我区以各种载体为平台,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丰富中医文化建设表现形式。在医院一楼大厅设置中药饮片展示柜,将优质中药饮片与劣质中药饮片、假冒中药饮片一同对比展示给患者,提高患者对中药饮片的鉴别能力。我们还以群众易于接受认可的中医养生保健为内容,普及中医传统功法,在医务人员中推广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运动。组织带领中青年中医师、中药师开展“走进大自然,亲近中药材”活动。培育青年中医师对中医药的兴趣,促进中医药在更大范围内继承和发扬。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在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全区中医药工作,特别是秦淮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现有中医专科建设不能满足需要。我区各基层医疗机构重点中医专科发展规模与群众对中医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区中医院中医妇科、针灸科,止马营中医儿科、骨伤科,淮海路中医针灸科,受业务用房及人才队伍不足等限制,难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与省中医院12个重点科室对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中华路脾胃科、秦虹中医儿科、大光路内分泌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色中医科室,还有待进一步培育。
    二是中医优秀人才还比较匮乏。目前,区级名中医大多集中在区中医院、止马营、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专科门诊的中医人员相继退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特点,使得中医后备力量还没有成熟,不能担当科室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受中医传统陋习的影响,有的中医特色科室独自为政,传内不传外,致后继无人,不能形成合力。
    三是区中医院的标准化建设存在较大缺口。秦淮区中医院整体出新改造,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困难。自97年以来,区政府对区中医院每年投入60万元,区中医院的运行费用,人员工资支出主要依靠自身业务收入进行填补。此次区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预计需要3000万投入资金,按医院目前现状,无法独立完成标准化建设所需的资金费用。其次是医院编制额太少,编办控制太紧,现有在编70人,远远不能满足标准化建设的需要,需要引进大批临床技术人才。
    三、下一步打算
    针对我区中医专科发展不平衡、差别大的特点,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通过做强区中医医院、做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做亮中医药进社区,扩大秦淮中医药的影响力。
    (一)强化能力建设,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
    加强中医药事业自身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以名医效应带动名科建设,以名科效应推动机构的发展。
    一是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以区中医院达标建设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核心,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江苏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和中医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中医科、各类中医人员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内涵质量。
    二是提高中医设施建设层次。在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打造中医综合服务区域,提高建设水平,改善诊疗环境,体现古朴典雅。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我区的中医专科建设,力争在3年内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拥有中医特色科室。
    三是扎实推进“名医”培育工作。继续开展名中医评选,依托省中、市中等三级医院,拟通过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力争在5年内培养12名中医学科带头人,从而带动和培养一批中医药后备人才,形成宝塔型结构的名医人才梯队,打牢我区中医人才基础。
    (二)强化标准化建设,完成二级甲等中医院建设任务
    按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目标,利用1年时间,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中医药专科(专病)特色优势突出、具有区域带动辐射作用的中医医院。
    一是基础建设达标。基础建设指标包括建设用地、建筑面积、床位数等。为保证正常门诊,首先对工商局部分的4500平方米进行改造,将一二三楼改造成门诊及相关科室。一期改造完成后,对原4300平方米部分进行改造。增设急诊部、门诊部、医技科、药剂科室;增设脾胃病科、疼痛科、皮肤科等中医特色门诊。增设中医综合诊疗区域(不低于350平方米)、治未病科(不低于300平方米),突出针灸、妇科、康复等中医重点专科。完善内科、外科、儿科等科室。增设住院床位达到120张基本建设要求。
    二是设备配置到位。对中医重点特色科室所需特殊诊疗设备,尽可能配置,以保证专科专病的需要。如:康复大型设备。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的可能,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如放射科将购置新的数字化胃肠机,B超室增加先进的超声检查设备等。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计算机网络及通讯设备等信息系统;视频示教系统。
    三是软件建设提高。软件建设指标包括中医药人员占总医务人员比重、重点中医专科、门诊中医药治疗率、病房中医药治疗率。随着医院建筑面积及床位数的增加,人员的配置将相应增加。按照120张床位计算,区中医院在职人员需达到156-204人,特别是加大力度,要引进中医学科带头人及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人数,才能满足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三)强化特色发展,扩大秦淮中医药辐射力
    一是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在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的关心下,区卫生局充分发挥行业主管的职能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职能,通过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出台政策,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让秦淮中医药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二是坚持一中心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加强与三级医院的对口合作,利用省中、市中医院的中医技术优势,引进中医名家,扶持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科室的建设,培育中医名牌科室,促进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整体实力的提升,同时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特色发展。
    三是促进中医药协调发展。继承和创新是中医药的生命力所在,在做好中医医疗的同时,认真挖掘民间资源,整理古往今来名老中医独到的临床诊疗经验、经方验方的临床运用以及医疗保健等方面一切行之有效的独具特色的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加以继承推广应用。实现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互动,协调发展。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我区的中医药事业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主任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把我区中医药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争做中医药品牌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让秦淮中医药成为江苏省中医药一张闪亮的名片。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秦淮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的报告
下一条: 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主任会议纪要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8450126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