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府贯彻实施《南京市档案条例》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7-08-30 浏览数:7350 【字体:

区档案局局长 祁蔚

2017825

 

主任、各位副主任:

根据本次主任会议安排,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汇报我区近三年贯彻实施《南京市档案条例》情况。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

近年来,区档案局(馆)贯彻落实《南京市档案条例》,切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工作职责,着力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全区档案工作水平显著提升。

(一)精心谋划,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公共档案馆

档案馆新馆建设事关档案事业发展全局,是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建设的保障平台。区政府高度重视档案新馆建设,将新馆建设列入了《秦淮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并于2016年正式启动,预计201710月投入使用。

新馆位于门西A地块16幢,总建筑面积约8500方米,分为档案保管库区、技术处理加工区、对外公共服务区(阅档区、展览区、体验区和交流区、行政办公及后勤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域。在功能布局设计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档案存放要求(库区面积4500平方米,存放容量3800立方米),最大限度地展示秦淮档案特色;在设施设备配置上,以确保档案资源安全为原则,安装视频监控、入侵报警、恒温恒湿、消防灭火和智慧库房综合管理系统,构架网络防范体系。

开馆之后,我们将借助档案馆日活动,普通市民走入档案馆,了解秦淮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借助体验区,以互动形式介绍非遗档案,让大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脉络;借助书香阵地,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讲座、论坛等形式,引导人们用现实的眼光寻找历史的档案,把档案变成现实的延伸、现实的背景、现实的参照,使一向独处深闺的档案文化更接地气,使档案馆成为广大民众求知、寻史、教育和休闲的良好场所。

(二)强基固本,着力构建“大档案”资源体系

档案资源是档案事业的基础和核心,是档案部门安身立命的家底。我们牢固树立“大档案”理念,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力求以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记录让历史更清晰、让未来更真实。

一方面,依法开展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出台《秦淮区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明确进馆单位及档案接收类别;开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审批工作,从源头规范档案收集工作;接收机关各部门2007年之前形成满10年的各类档案、撤并单位档案以及“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等重大活动档案12.94万卷件。

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特色档案征集工作。征集秦淮风情风貌和“两聚一高”发展成就等照片200余张;邀请专业摄影师对城市建设等进行跟踪拍摄,采集照片4000余张;征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415件,建立南京白局秦淮灯彩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建立非遗档案目录数据库753条、电子档案10529页;征集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全国劳动模范朱爱华、国家一级演员黄孝慈、全国政协委员言恭达等名人档案7595页,照片1057张,音频视频26盘,字画13幅;与区老干部局合作,邀请离休老干部,通过口述、录音、录像等形式,建立红色记忆档案。

截止目前,馆藏档案资料数量已达29万卷件,档案门类包括文书、工程、婚姻、审计、公证、会计、照片、录像等20余种,馆藏档案资源日渐丰富。

(三)依法监管,着力提升区域档案管理水平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是档案局的法定职责,我们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的全覆盖要求,依法开展指导和监督工作,抓好源头管理,确保档案资源不流失。

开展 “档案与民生“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等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开展档案进社区活动,举办家庭建档培训,培育家庭建档示范户;采取继续教育培训和业务讲座等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员、不同内容开展档案专题业务培训,每年参训人员近300人次;开展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共400余家单位的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实行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项目(以下简称三重)档案登记备案制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科学管理模式,拟定《南京秦淮区非遗管理办法》,研发管理应用系统,申报的《区域性非遗档案管理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式研究》课题分别入选省、市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出台《关于加强秦淮区区属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力抓好国企档案工作;广泛开展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建档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档案工作;开展档案工作年检及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各单位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年检查量在110家左右;积极推进标准档案室创建工作,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精细化,全区已有78家单位档案工作达到了省级标准(省五星3家,省四星1家,省三星38家,省二星33家,省一星3家)。 

(四)严抓实管,着力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是档案事业的根基,因此我局一直紧抓档案安全工作不松懈,处处讲安全,时时抓安全,想方设法保安全。

强化责任落实,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确保馆藏档案实体安全;狠抓监督检查,通过集中检查、随机抽查和专项巡查等形式,深入基层摸实情、查隐患、找问题,确保室藏档案实体安全;提升抗风险能力,对档案信息资源采取多种格式、多种介质和异地(哈尔滨)备份,开展档案数据容灾保护工作(省档案系统首创),保障档案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零丢失。

(五)信息化引领,着力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信息化是时代赋予档案事业的要求,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契机。我们制订了较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从基础做起,搭建数字档案馆核心骨架,打通馆室信息通道,为后续建设铺平了道路。

配置了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库、交换机、高速扫描仪、数码摄像机、高拍仪、身份证识别仪等硬件设备;部署了数字档案(馆室一体)综合管理平台档案馆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依托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了电子文件中心;建立了馆藏全部档案目录数据库196.21万条,完成存量档案数字化425万页,占馆藏档案总量的85%;区档案馆、审计局、夫子庙街道、中华路幼儿园等13家单位通过了省级数字档案馆(室)验收,档案利用越来越便捷化,档案管理逐步现代化。

(六)服务大局,着力强化档案公共服务功能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民生,以服务利用发挥档案的社会价值。

不断提高档案服务能力,年均接待查阅档案达8000人次以上,为人民群众房产买卖、户口迁移、房屋征收、领取补助、办理退休和银行贷款等提供了档案凭据;围绕我区城市建设,配合区征收办、区城管局等部门,查阅提供土地证、建设规划许可证、施工准建证等,复印证明性材料3000余页;加快档案开放步伐,向社会开放4015646件;深挖档案资源,举办“老门东影像记忆展”、“大家都来拍秦淮——优秀摄影作品展”、“城南忆事——老南京记忆展”,参与《秦淮地名概览》编纂工作,为秦淮存影留照,为时代变迁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文献。

二、存在问题

1、档案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机关单位档案法制意识不强,认为档案可有可无,档案工作做好做坏不会影响当前工作,导致档案法律法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档案工作制度不健全、档案工作人员缺失、档案管理混乱,尤其是一些征收、建设单位档案整理不及时、不规范,不按要求向档案馆移交到期档案。

2、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一方面,我们意识的超前性、工作的主动性还不够,尤其是“三重”档案监督管理上,工作机制不完善,监督检查不到位,投入精力不足,采取措施不力,存在工作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档案法》有效行政处罚手段的欠缺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主体相对弱势,造成了我们在执法时无法树立权威,执法难度较大,泛泛要求多,实际处置少,整改工作也难以到位。 

3、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受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印章和数字签名等功能应用限制,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利用功能尚未完全实现;二是数字档案资源还不够丰富,档案数字化比率较低,数字档案室推进速度较慢;三档案信息共享、远程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4、档案保管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受办公条件影响,有的单位没有档案室,有的单位档案室堆放杂物,有的单位档案涨库,有的单位档案室安全措施不到位,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也直接影响了档案室的达标建设。

5、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年龄老化、专业人才缺乏、人员变动频繁等问题,不利于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全面推进档案法治建设。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加大依法治档力度,充分发挥法治在引领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保障和规范作用。进一步健全学法制度,把法制教育纳入档案干部培训计划,通过组织法治讲座、法治研讨和法治征文等形式,提高档案干部法治素养;进一步落实普法责任,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通过开展“档案六进”、广场咨询、宣传展览等活动,结合法治宣传月、国际档案日等开展普法,提高全民档案意识;进一步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积极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职权,大力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认真查处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增强档案行政执法的实效性和严肃性。

2、有效拓展档案资源建设一是强化源头监管。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10令精神,指导监督机关各部门、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时修订和完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以菜单形式明确各单位文件归档范围;进一步加强全区各行业档案资源监管,尤其是要加强三重档案的源头监管,落实登记备案和档案验收制度,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广泛开展标准档案室建设工作,推动机关档案工作提档升级。二是依法开展档案接收。将各部门、单位2008年至20134月区划调整前档案提前接收进馆,重点是做好三重档案、民生档案、国有企业的接收工作,做到应交尽交、应收尽收、应归尽归,确保档案资源不流失。三是注重特色档案征集。继续开展秦淮名人、名产、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历史文献等特色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丰富地方档案文化积累的层面和层次,满足知识信息时代社会各方面对档案文化的需要。四是参与城市记忆工程。围绕我区保护更新老城和开发建设新城工作,通过拍照、录像等方法,把处在深刻变革中的城市面貌以图文、视频形式真实、详细、直观地保存下来;全面启动口述历史档案工作,沿着秦淮发展历程,梳理发展中的大事、要事,邀请亲身经历者口述历史,全面地展现秦淮发展多姿多彩的历史面貌。

3、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按照存量档案数字化的要求,两年内完成全部馆藏档案数字,今年力争达90%以上。二是规范增量档案电子化工作。加强与政务办的沟通协调,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融入电子政务建设之中,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凡接收进馆档案必须实现双套制(纸质与电子并存)。三是加强数字档案室建设。鼓励并指导全区有条件的档案室争创省级数字档案室,提高基层档案室的档案信息化水平。四是丰富数字档案资源。筹建全区数字档案备份中心和多媒体档案中心,拓展数字档案收集范围。五是探索远程查档服务。促进馆室档案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服务,在各街道部署远程查档系统,实施民生档案就近查档,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4、深化档案共享服务功能一是提高档案服务利用水平。开展档案鉴定划控工作,依法及时开放应开放档案,积极为机关部门、社会大众服务深化与大众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合作,利用网站、政务微博等平台,与社会大众开展互动交流,发布档案信息。二是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采取社会化运作、多方合作等方式,通过举办专题档案展览、编纂档案精品等,打开尘封的档案,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让全社会共享档案工作成果。三是增强档案馆社会宣传教育功能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民族精神、时代主题和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根据馆藏和社会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面,重点打造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的宣传教育平台,以鲜活的实例讲述好秦淮故事,传播好秦准声音。

5、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强化档案业务培训。着力打造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新型档案业务队伍,全年组织开展全区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培训人员不少于200。另一方面,加强档案干部教育管理。鼓励他们爱岗敬业、改进作风、锐意进取,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区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主任会议纪要
下一条: 关于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8282436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