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8-04-26 浏览数:22171 【字体:

区金融办主任  刘明来

2018424

主任、各位副主任: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全区金融产业发展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秦淮区金融业发展历史底蕴深厚,近代以来一直是南京都市圈的金融中心。洪武南路——中山南路金融街区久负盛名,新街口中央商务区是全省唯一具备金融功能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民国时期,中南银行南京分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南京分行等金融机构落户秦淮区(原白下区)。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各级金融机构纷纷首选秦淮作为总部办公和机构营运的地址,秦淮金融资源集中度和金融服务功能首位度位居全省前列,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基本形成,有效提升了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品位,增强了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2013年区划调整后,区委一届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新秦淮区打造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高地,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的总体发展定位,将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中心纳入全区发展战略定位。依托新街口金融商务区的历史传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增强区域金融营运中心功能,推动新街口金融商务区提档升级。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中心既是秦淮区的发展战略地位,更是南京建设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乃至全省金融商务中心的核心支撑。

截至2017年底,秦淮区聚集了持牌类金融机构85家,占全市32.0%;江苏银行、弘业期货等5家金融法人机构,占全市21.7%工农中建四大行江苏省分行,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招商银行南京分行、浦发银行南京分行等14家银行业区域性总部机构,其中包含东亚银行南京分行、台湾富邦华一银行南京分行2家外资银行区域性总部机构,占全市26.9%;国泰君安证券江苏分公司、中国银河证券江苏分公司等27家证券业非法人机构,占全市33.8%;太平洋财产保险江苏分公司、泰康人寿保险江苏分公司等40家保险机构省级分公司,占全市43.2%。此外,秦淮区还集聚了区域性交易场所、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7家。

二、主要工作

(一)深化金融改革,鼓励消费金融先行先试

区金融办研究出台《秦淮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意见》(秦政发〔20175号)、《秦淮区加快金融业发展行动计划》(秦政发〔2017169号)等文件,并成立了秦淮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加快秦淮区金融业发展。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是江苏省唯一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支持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探索020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模式,以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为龙头,开展消费金融相关业态的引导培育,鼓励和引导消费金融机构及消费金融产品在秦淮区集聚发展,区金融办为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兑现省市区扶持资金430万元。近两年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末,累计信贷业务投放2050万笔,金额327.7亿元,余额55.65亿元,2017年贡献3493万元税收。

(二)创建合作联盟,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创建合作联盟。201711月,区金融办组织策划了秦淮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会,由区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管部携手创建秦淮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合作联盟,涵盖32家银行省级和市级分行,以及区内科技企业、高新企业、挂牌上市企业、外贸企业等100余家优质企业。区金融办会同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共同搭建政银企投融资合作平台,形成长期服务机制,定期发布特色金融产品、融资需求信息等活动,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二是定期推介服务。按照政银企投融资合作平台长期服务机制,2018329日,区金融办依托合作联盟,举办了秦淮区特色金融产品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共有上市企业、科技企业、高新企业、文化企业等110余家参会,区金融办收集整理并汇编成册的25家银行136个特色金融产品现场,推送给企业,工商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对特色金融产品现场专题推介。会上,区金融办与南京银行南京分行签订了《秦淮区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授信合作协议》,对我区小微企业整体授信额度10亿元。

三是积极发挥南京市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秦淮区专项引导资金作用,帮助化解小微企业过桥资金难题。截止目前累计为企业解决了9笔过桥资金共计4400万元。以321人才创业企业为重点,以白下高新园区“1+X”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支撑,加快构建秦淮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017年企业利用苏科贷获得贷款超5亿元。

(三)助推企业上市,鼓励投资机构集聚发展

以培育和壮大实体企业为抓手,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依托,鼓励有实力的中小微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研究出台《秦淮区促进金融业发展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的政策措施》(秦政发〔20174号),加大区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财力扶持,在载体建设、产业培育、投融资服务、企业上市等方面创新政策工具,完善服务举措,给予更优扶持。经过近几年的自主培育和鼓励推荐,中设集团、维格娜丝、江苏银行等3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首发上市,弘业期货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目前,秦淮区共有上市公司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区金融办累计为22批次挂牌上市企业兑现省市区扶持资金3060万元。龙虎网、三希科技、新鸿运等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挂牌前后实现股权融资3.63亿元。2017年,31家挂牌上市企业总税收7.8亿元,同比增长9%。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我区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支持在地新设城市发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科创投资基金。秦淮区集聚了规模50亿元的国开新城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规模27亿元的南京金维格服装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鼓励股权投资机构扩大在地投资,20152017年期间,秦淮区有141批次企业获得38.3亿元股权投资,年平均增幅超15%

(四)挖掘资源禀赋,促进金融文化融合发展

把握南京市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机遇,挖掘秦淮区文化+金融的资源禀赋,与市文化集团合作,嫁接全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依托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发挥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的作用,探索服务于文化企业、文化创作和文化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服务模式;与区委宣传部合作,2017年度秦淮区入选省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区内300多家文化企业登陆市文创企业资源库,2017年度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为区内零号线、江苏艾米等177批次企业发放贷款5.8亿元。

(五)把握政策调整,提高金融业贡献度

金融产业作为秦淮区优化提升核心产业之一,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显著的支撑作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秦淮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区金融办把握南京市新一轮金融业增加值在地统计制度方法调整,与区统计局配合,主动向市统计局汇报沟通并争取支持帮助。按照新一轮在地统计口径,2017年秦淮区金融业增加值189.2亿元,占全区GDP 23.6%,同比增长12.0%,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14.0%,金融业已经成为秦淮区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紧密关注金融业收入下放相关工作,主动与区统计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开展在地持牌金融机构的摸底,2017年金融业税收12.9亿元,同比增长141.6%,占特色产业税收的 14.0%,占全区的10.6%;金融业营业收入288.8亿元,同比增长14%,占特色产业营业收入总量的13.6%

(六)打击非法集资,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我区非法集资案件总量居高不下,形势十分严峻,对区域金融发展环境造成破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区金融办作为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单位,承担了区处非办和区整治办牵头职能。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区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秦淮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实施意见》、《分工方案》、《操作流程》等制度文件,实现了预防预警网格化、信息研判共享化、联合处置清单化、宣传教育多样化,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严把入口关,2017年共阻止100家风险企业迁入登记,今年以来共核实疑似风险企业19家,阻止34家风险企业注册、迁入、变更等。二是加大线索核查力度,2017年收集各类风险线索信息60余件,实际核查企业近50家,今年以来共收集线索信息15件,实际核查企业9家,召开专题会议4次。三是加大风险排查力度,2017年共排查企业3009家,排查出风险企业381家,今年3月份以来,开展重点楼宇风险企业排查工作,已对全区26幢楼宇进行风险排查,筛查出疑似风险企业245家。四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2017年统一印制宣传物料2.2万份(套),与街道、社区开展主题广场宣传活动12场,开展2018年春节及两会期间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悬挂横幅、宣传海报等共计1000余张(份),协调全区近20块户外大屏,每天持续滚动播放宣传口号。同时,区金融办还承担了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引导其合规经营、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政策定位调整,秦淮区金融中心地位逐渐削弱

南京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打造河西金融集聚区、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和江北新区金融示范区,形成一核、两区、多点的整体协同发展格局。虽然南京市金融发展已明确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和河西金融集聚区双核驱动建设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格局,聚力打造新街口、河西和江北新区三个经济金融服务平台,但市政府在土地资源供给、引导总部集聚等方面政策向河西、江北新区倾斜。尤其是2014年南京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支持南京(河西)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实施办法》(宁政发〔2014192号)文件,全面支持河西金融集聚区发展,全市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设立河西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河西金融集聚区各类金融产业发展的奖励和补助。

2017年,省市提出加快南京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打造以江北新区和河西金融集聚区一江两岸为核心的金融创新集聚区,未提及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发展,秦淮区金融中心地位逐渐削弱。同时,新街口金融商务区与河西金融集聚区、江北新区新金融示范区同质化程度较高,使得有限的金融资源更趋分散化,金融资源难以有效聚集。同时新街口金融商务区目前在配套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上缺乏科学、长远、清晰的实施计划,迟滞了金融机构体系、产品创新体系和金融发展环境建设的步伐。

(二)发展资源匮乏,原有优质金融机构逐步流失

金融业产业招商和转型升级需要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高端产业载体,但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地处主城核心区,现有街区建筑密度高、交通环境拥挤、停车绿化等公共配套实施不足;可供二次开发的土地资源和楼宇资源匮乏,且开发周期长、难度大、商务成本高。腾笼换鸟式的调整与置换或许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因城市规划约束较多、拆迁成本高昂等问题,空间布局调整存在较大难度。

区域金融扶持政策方面,建邺区金融政策由南京市财政和建邺区财政共同支持,在金融机构引进、办公用房、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秦淮区金融政策仅由秦淮区财政支持,虽然在金融机构引进给予类似建邺区的政策,但在办公用房以及金融人才支持上略逊一筹。由于金融规划和政策力度均逊于建邺区,华泰证券、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传统金融机构总部已迁至河西,苏宁银行批筹在我区,但市政策导向河西,最终苏宁银行注册搬迁至河西。 

(三)实体经济偏弱,缺乏独角兽等龙头企业

金融业发展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金融业发展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离不开实体企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418日,南京市召开“创未来、江河汇聚,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会”,公布南京市2018年第一批独角兽名单3家、培育独角兽名单16家、关注独角兽名单20家,我区没有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和培育企业,只有3家关注独角兽企业;公布的第一批瞪羚企业25家、培育瞪羚企业20家、关注瞪羚企业43家,我区有瞪羚企业4家、关注瞪羚企业3家。2017年,我区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共排列出先进制造、金融服务等24个特色产业,根据区发改局分析,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有6个特色产业,我区规上企业对税收没有形成绝对有力支撑,部分特色产业规上企业对营业收入贡献不足,我区缺乏如独角兽等龙头企业和突出重点行业,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金融机构的发展信心。

(四)金融风险突增,金融发展专业人才力量不足

防范金融风险形势日益严峻,对于行政定性、行政处置、移交司法等问题,缺乏实体法律和程序法律的依据指导,在具体实务工作中面临自身无执法权,委托(协调)执法无依据、移交司法无程序依据等大量实务性法律问题。非法集资不断向新的行业、领域蔓延,且传播速度快,综合管理难度加大,缺乏联动综合治理和执法,存量风险企业消减困难。尤其是近两年,南京市非法集资案件总量居高不下,秦淮区作为全市非法集资风险重灾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目前全办参与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人员满打满算是3人(同时承担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未达到市要求配备4名处非专职人员的要求,处非工作专职工作人员与工作压力严重不匹配。而金融业发展工作方面,仅安排了2名工作人员承担,承担了区委区政府对金融办各项服务发展目标,同时,还兼上市办职能,区金融办金融发展专业人才力量不足,金融办人员力量亟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位协调功能重塑,争取省市扶持政策

省市在金融发展定位均赋予江北新区和建邺区金融发展优惠政策,对秦淮区金融业发展及其不利。建议根据领导变化调整秦淮区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建设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区相关职能部门会同金融领域专家对秦淮区金融发展进行专题研究,重塑新街口金融发展功能,同时,通过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等领导高位协调,积极争取省市给予秦淮与江北新区和建邺区同等金融发展政策。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金融发展能级

在秦淮区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发展格局下,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南部新城高铁枢纽经济区等行业功能板块开发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拓展了空间。加快提升新街口金融商务区能级,与弘业股份探讨以江苏银行和弘业大厦为龙头,整合周边外贸、外运等楼宇资源,引导培育建立金融特色楼宇集群的可行性,推动洪武路南延发展战略实施的可行性。跟踪服务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首建金融中心等功能性重大金融载体项目建设,关注东铁管巷地块规划建设国际化大型金融商业城项目进展,聚焦新城开发建设机遇,合理布局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和金融服务资源。

(三)优化落实政策扶持,壮大金融总部机构

研究优化秦淮区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金融法人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总部机构的发展需求,进一步细化税收增长激励、核心高管奖励、总部机构引进等方面政策措施。建立区领导高位协调机制,争取省市扶持政策。搭建政府招商部门、项目推进部门与在地各类金融机构沟通和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金融机构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资源有效整合。鼓励支持在地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法人机构及区域性总部机构规模扩张和创新发展,支持在地分设专营机构和创新性金融机构等;把握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的机遇,重点引进海外金融机构和区域以外大型金融机构在地新设境内法人机构、区域性总部机构等;鼓励在地新设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创新性金融法人机构和区域性总部机构。

(四)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推进基金产业集聚

贯彻落实《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宁委发〔20181号)、《秦淮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示范区的实施方案》(秦委发〔20181号)等文件精神,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开办费用补贴、投资奖励、风险补偿、税收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吸引股权投资机构在我区的设立、集聚和投资,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资本支持。配合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同时,以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为基础,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各类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形成集聚,进而形成基金小镇或基金楼宇。

(五)实施金融人才战略,提升队伍专业素养

一方面建立金融业发展专家咨询库,聘请金融领域专家为我区金融业长期发展及战略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加快引进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加强金融业研训工作,为金融人才在我区聚集发展提供创业、就业、培训、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区金融办的专业团队建设,增加编制,强配人员,保障经费,探索政府出资聘用专业雇员的用人模式,加强区金融办与相关金融机构人员的双向挂职交流。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区政府办理落实《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
下一条: 区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主任会议纪要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8436258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