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府在“保护更新老城”中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7-09-24 浏览数:14047 【字体:

区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  

2017921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常委会安排,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区政府在保护更新老城中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区文化局负责同志的情况汇报,召开了由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参与者、受益人、国资平台以及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视察了中华书局旧址、务本蚕种制造场旧址、牛市古民居建筑、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棋峰试馆和尚书巷地块,具体了解我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情况进行梳理与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是历史文化大区,拥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27处,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资源丰,保护级别高,文物数量居全市各区前列。二是种类多,历史信息全。我区文物主要以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为主,分为风景名胜、宫殿府邸、名人旧居、民国旧宅等。三是分布广,皇家与市井并存。文物建筑星罗棋布,相对集中在老城南、朝天宫、明故宫三大片区,既有皇家宫殿,也有市井民居。近年来,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区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巩固文物保护基础,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积极推动文物工作在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使我区在保护更新老城的同时,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政府重视,强化文物保护利用统筹规划。区政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详细部署了2017-2020年全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点任务,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日常巡查修缮、文博场馆建设、文创产业发展等做出新的安排,并明确了全区各文保单位的法律责任和文物部门、各相关街道的文物监管责任。区政府将文物的巡查监管纳入对街道的绩效考核,在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应急处理、检查巡查、台账登记、情况上报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二)紧抓重点,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纪念日开展文保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二是完善文保数据目录,主动介入南京新城拆迁征收过程,组织专家梳理排查26处历史资源,并将其纳入文物保护范畴。三是协调重点项目考古服务,联系市文广新局文管办和市考古研究院,加快推进中航科技城、西街、熊猫LG地块、尚书巷北延道路等重点项目的考古工作,协助编制相关文物保护方案和建设方案。四是加大文物安全隐患排查处置力度,针对排查出的80余处安全隐患文物建筑,督促文保单位落实整改责任,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导南捕厅拆迁地块的文物排险修缮工作。目前,全区共有27处文物建筑在排险修缮中。

(三)创新机制,加大文物保护执法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组织网络,建立文化部门监管、街道社区协管、法人单位和私有产权人主管的三级文物保护责任制,定期开展文保单位巡查工作。二是主动对接建设工程,在太平南路沿线环境整治过程中,区文化局主动指导和监管建设单位及时制定和报批各级文保建筑修缮方案,依法开展立面整治出新工作。三是创新联动机制,区检察院牵头,区文化局、法制办、公安分局、重点文保责任主体单位和区属各城建开发平台等30余家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历史文化保护联盟,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充分发挥了打击、预防、教育、保护、监督的职能,促进了历史文化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自主保护的优势互补,提高了历史文化保护整体效应。

(四)挖掘特色,促进文物合理利用。一是编撰完成《秦淮区历史文化资源图录》,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资料为基础,用图录方式充分展示秦淮特有的历史风貌,为沿明城墙、沿秦淮河、沿历史文化街区三沿环境整治与景观打造奠定文化基础。二是汇编《秦淮区境明代城墙沿线文化资源的资料整理及展示利用》《太平南路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及专家建议成果汇编》《南京御道街沿线及天堂村地区文化资源及展示利用的建议》等材料,前瞻性思考和规划不同区域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并提供给相关单位和街道,为老城保护更新与新城开发利用做好文史资料准备。三是合理改变项目内容,针对尚书项地块考古发现的重要性(明初会同馆所在地),区政府及时将此处市政道路拓宽项目转为文化展示项目,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尚书巷地块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遗存,打造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四是积极发挥文博场馆宣传教育作用,开展博物馆进校园等活动,促进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利用。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保护更新老城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物建筑抢险修缮力度不足。我区文物众多,除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177处未定级文物,大量体现南京古都特色和历史个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纳入保护范围。部分历史文化资源被建筑物包围着,如视察中看到的金陵科技学院的直管公房务本蚕种制造厂旧址,目前有多户人家居住其中,外表破旧不堪;私人住宅牛市古民居建筑隐藏在高档住宅南京院子之中,房屋遇雨面临山墙倒塌的危险。尽管文物建筑的修缮工作本着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的原则,但由于单位、个人缺少资金,政府补贴办法也不成熟,导致上述文物建筑修缮保护难以展开。

二是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缺乏。文物保护利用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区文化局文物科仅有两名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相对薄弱,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三是文物保护与老城更新的矛盾需进一步调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老城更新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调研中发现因征收后失管、漏管,有导致文物毁损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将文物保护的理念转化为具体、扎实的举措

四是文物开发利用亟需破题部分文保建筑管理使用单位隶属关系复杂,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不统一,造成整体开发利用难度较大,部分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展现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几点建议

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文物保护和利用进行了规范。保护更新老城中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是显示秦淮深厚博大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的基本体现,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是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矛盾。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继续加强对文物工作的领导,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落实主体责任,采取相应措施,认真执行即将印发的《秦淮区古民居保护办法》,切实推进修缮工程,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研究,做好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中文保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坚持原址保护原则,严格执行紫线管理规定,在老城更新中,对古遗址、古民居、古桥、古井、古树名木等文物进行挂牌保护,先确定保护方案、再组织开发建设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杜绝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的建设行为。

二是多措并举破除文物保护资金瓶颈。在用好、管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不断探索对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途径。一方面,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扶持政策,认真筛选包装文保项目,积极申报,争取立项,获得上级文物专项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调动社会、企业、个人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引进、筹集文物保护资金,适当时候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及相应的基金会,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采取捐资、集资、募捐等办法,鼓励各种社会资金修缮保护文物,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

三是多种渠道壮大文物专业人才队伍。对现有文物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拟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注重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考古专业或博物馆专业人才,为我区文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挥南京高校云集的优势,建立文保专家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四是以点带面加强重要历史地段保护。在切实保护好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延伸到文物古迹相对集中、历史人文环境风貌较有特色的地区,对一些重要历史地段进行重点保护。如御道街沿线为明朝南京最重要的南北向中轴线所在,目前留有午门、奉天门址、内外五龙桥、南京东城疏通河渠碑等诸多遗迹,地下遗址、遗迹随着建设施工还在不断发现中。要以前期御道街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及考古工作成果为基础,重点打造御道街明代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促进东部地区人文环境风貌的改善。

五是整合资源提高文物合理展示利用效率。文物建筑变成活文物多动脑筋、想办法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统筹规划文物展示利用工作。一些具备了开放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只要符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就鼓励进行开发利用文物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凤凰台遗址公园、周处读书台小游园等打造成为城市景观节点,并设立标识牌,通过二维码扫描的方式,讲述当前和周边历史资源点的故事。在瞻园路、太平南路等城市主要干道或夫子庙等城市重要公共活动地区和窗口地带,设置周边资源点的指引牌、城市小品和雕塑,充分展现一个地段的历史变迁。在一些较有影响、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建筑、历史典故发生地设置景点,串联成特色旅游线路,大力宣传地区历史文化,促进全域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关键词Tags:
上一条: 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下一条: 关于区政府在“保护更新老城”中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的报告

网站地图 | 总访问量:58234985 次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南京标杆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21032793号-1